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银翼划破苍穹,下方红屋顶的村落里,龙头村史馆静静陈列着泛黄的军装与磨损的公文包。它们属于大兴区礼贤镇唯一的开国将领——封永顺将军,一位从永定河畔走出的铁血战士,用一生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这段尘封的红色记忆,聆听这位开国少将与党和人民的不解之缘。
投笔从戎:从永定河畔到抗日烽烟
1927年,彼时的中国经历着大革命、大屠杀、大起义,风云变幻,山河破碎。在这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一位名叫封永顺的龙头村青年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1936年,他加入了东北武装——抗日救亡先锋队;次年深秋,当日寇铁蹄踏破华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时,他坚定跟随吕正操将军在河北晋县小樵镇发动“小樵易帜”,正式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自此,他的脉搏与党和人民的命运同频共振。
铁血后勤:从战场补给到军队现代化
封永顺将军的军事生涯,始终与“后勤”二字紧密相连。他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冀晋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务,肩负起为前线将士筹集粮草、弹药的重任,参加了“百团大战”“五一大扫荡”、张家口保卫战、解放石家庄等多次战役,数次负伤、屡立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封将军依旧坚守岗位,为新中国军械管理体系奠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0年任总后勤部顾问,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章,成为大兴籍唯一的开国将军。这位从礼贤热土走出的青年,用一生书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
红色基因:从将军故里到乡村振兴
在封永顺将军的感召下,龙头村涌现出了一批革命战士:为掩护战友的撤退,苏连海独自断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18岁的刘福仁面对敌人的喊话诱降、熏烧地洞,宁死不屈,最终牺牲在了昏暗的地道中;抗美援朝老兵李茂廷报名参军时谎报大了三岁,往腰间别了块砖头,只为让征兵登记表上的体重够到“合格线”,瘦小的他沿着封将军的步伐,成为一名光荣的运输兵,出色地完成了几十场战斗任务。
封将军的故乡龙头村,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伟大抗战精神早已融入村庄的血脉——它是村史馆的老照片,是民宿院落的红灯笼,是豆腐工坊的升腾热气,是花笺工坊的宣纸信笺,是花馍工坊的吉祥面塑,更是乡亲们奔向幸福生活的脚步。
这正是封永顺等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初心使命永不褪色,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在民族的血脉里奔腾、燃烧、生生不息。
来源:大兴区礼贤镇
编辑:陈怡
监审: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