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兰台读档|天津市档案馆《赵天麟与耀华特班》
2025-07-08 12: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推出60集系列微视频,在三地新闻媒体、各馆新媒体平台播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今天推出第14集:天津市档案馆赵天麟与耀华特班



在天津提到耀华中学,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耀华中学校园内有一座半身铜像,那是著名爱国教育家赵天麟。今天我为大家讲述关于赵天麟与耀华特班的故事。七七事变后,在日军的轮番轰炸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学校损失惨重,多数师生南迁,不便南下的师生面临着失业失学的困境。为安置失学的学生和失业的教师,耀华学校校长赵天麟克服重重阻力,于1937年9月在地处英租界的耀华学校中学部开设特班,招收失学学生。

耀华学校校长赵天麟(天津市档案馆藏)

在英租界工部局《1937年报告》中的“耀华学校”一章里有这样的叙述:“特班授课时间自下午3时30分至6时50分,并于星期六下午及星期天上午照常上课。”非常时期特殊的教学安排得到了师生们的支持。为了配合特班的教学时间,教师们早晨七点半就到校备课,至晚上七点才毕课离开。学生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

以这张漫画“特班的临时书桌”为例,我们可以一窥特班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两名学生身着长衫,其中一个手拿书本,津津有味地读着,另一个坐在砖石垒成的石桌上,埋头奋笔疾书。反映了当时特班学生因陋就简、一心向学的学习生活。

除此之外,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耀华年刊》中,还记录了赵天麟招收抗战初期失学学生,坚持爱国抗日立场,抵制日伪政府推行奴化教育的史实。

《耀华年刊》中的一幅漫画:特班的临时书桌(天津市档案馆藏)

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责令日伪天津市治安维持会先后通过对中小学历史、语文、地理等课本进行删改、添授日语课、升日本国旗等形式开展奴化教育。

1937年,日伪天津市治安维持会社会局下达“删正小学课本实施规则”(天津市档案馆藏)

1937年11月,日伪天津市治安维持会教育局开展日语广播教授训令(天津市档案馆藏)

为应对日伪政府企图吞噬中华文化的奴化教育,1937年12月12日,赵天麟邀集租界区教育界50多位校长和教师召开秘密会议。会议作出三项决议:一、各校使用原有教科书,不更改书中抗日救国的内容;二、各校学生一律不准买日货,抗日爱国到底;三、各校从即日起,对于军训每日加练三小时,随时准备参加抗日战争。

当时的英、法租界是一个特殊的“中立地区”,日军无法进入,赵天麟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安排进步爱国组织在耀华中学集会,并且多次将被日军列入逮捕名单的爱国学生保护起来或者送出沦陷区。

赵天麟一系列的爱国举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但这也使他成为了日本宪兵队的关注目标。他们视耀华学校为抗日分子大本营。有好几次,日本宪兵队和日伪教育局妄图以组织参观视察为名义进校查看,赵天麟均以学校地处英租界,进校需英方同意为名,拒不允许日军进入校内。

种种举动彻底激怒了日本宪兵队,赵天麟成为日伪特务组织的暗杀对象,预知凶险的赵天麟依旧泰然处之,他一面镇静地一如往常上下班,一面拟好了遗嘱,放在了耀华中学办公室的抽屉里,将生死置之度外。

6月27日上午7时20分,同往常一样,赵天麟告别家人,与贴身警卫于绍周从家中出来步行前往耀华校园。刚要出门时,赵夫人在后面叫住于绍周交代事情,赵天麟遂一人先走了出来。刚走出不足百米,只见对面来了两个学生打扮的骑车人,行至近前时,突然从怀中掏出手枪,对准赵天麟连发数枪,致其胸部、腰部连中四弹,应声倒地。当家人闻声而出,血泊中的赵天麟已经停止了呼吸,时年仅52岁。

赵天麟是天津抗日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庇佑下,众多青年得以在心中种下爱国报国的种子。在他轰然倒地之后,更多的人却因此站了起来,继续着爱国救亡的运动。

读档人:天津市档案馆技术保护部 赵鲁东



作者:

北京市档案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