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探宝之文字与殷商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记者 张群琛

2025-07-08 15:59


暑期到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成为五湖四海游客游览副中心的必到景点之一,而在主楼一、二展厅展览的“看·见殷商”大展已成为博物馆的热门展览与北京市的文旅新地标之一。观众于此可以看到以殷墟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为主,兼顾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洲、北京刘家河、四川三星堆等遗址的文物,共同呈现出璀璨、立体的殷商文明。

这些精美又神秘的文物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让不少观众十分着迷。这种兼具形、声、义的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还是中国书法众多字体的基础。本期探宝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神秘的殷商甲骨文。

大展文物上寻见甲骨文

“看·见殷商”大展的最后一个部分专门介绍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在当年震惊中外学界。1899年,清代国子监官员王懿荣在煎药时,偶然发现一味名叫龙骨的中药上有刻画痕迹,于是他和家人跑遍了当时北京的各大药材铺,并买下了所有带着刻画图案的龙骨,同时他也向古董商人收购带有刻画图案的龙骨,短短几天时间,王懿荣收到1500余块类似龙骨。

看着龙骨图案,作为金石专家的王懿荣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文字。经过研究,王懿荣最终确定,这种图案文字来自商代,由于这些文字多刻在龟甲、牛骨等甲骨上,所以命名为甲骨文。另有学者认为,甲骨文发现前,对于商代的了解多源于《史记·殷本纪》。甲骨文发现后,王懿荣也曾考证这些带字甲骨大多来自河南安阳,这为后来多次安阳殷墟考古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但是在其之前还有没有文字,尚不清楚。据了解,已出土的约16万片甲骨上,发现单字约4500字,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约三分之二的字尚难破解。

此次殷商大展中,展示了不少刻有甲骨文的甲骨、骨片、陶片等文物,根据展览铭牌介绍,这些器物大多离不开祭祀。其中一件名为卦符陶片的文物上刻着两列数字,其中左列为“六七六一六七”,右列为“八七一六六七”,加上殷墟考古出土的其他刻数字符号的磨石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数字占卦实际使用了八个数字,不常见的数字为二、三、四。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一到四都是横画,自上而下的书写习惯容易彼此掺和,以至于难以区分,因此才把二、三、四从字面上去掉,并归到相邻的奇数或偶数中,记录出来就只有五个数字,并整体呈现“六”和“一”偏多,且“六”字尤占多数的现象。

而另一旁展出的刻字甲骨,上面刻着许多细小的甲骨文,不仔细看甚至看不见;甲骨的左下部还有十余个钻孔痕迹,两者相加可以一窥商代占卜的流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代君王每逢重要事件都要进行占卜。首先要准备一块光滑的龟甲或是兽骨,并由贞人(卜卦时商王的代言人)将想问的事情刻在选好的甲骨上;其次用烧炽的硬木等工具在甲骨上凿钻,甲骨会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裂纹;出现的裂纹被称为卜兆,最后根据这些卜兆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吉凶。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的汉字“卜”就是根据占卜过后的甲骨上出现的横竖裂纹衍生出来的。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室和贵族祭祀占卜的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如战争、田猎、农事、天气等,它们不仅是殷商的直接史料,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无价瑰宝。甲骨文文字属表意文字,形、声、义三者合一,与钟鼎文、简册文共同代表了中国先秦文字的发展进程,三者在文字的结构组织上一脉相承,依次发展。甲骨文衍生而来的文字体系更成为三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载体,是当下14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与纽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甲骨文也在不断发展,并以此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居中衍大的殷商文明

绵延近500年的商朝缔造了璀璨的文明,也影响了周围区域。同时期的北京、四川、江西等地也都出现了相应的文明,随着这些文明重现于世,可见殷商文明影响力之强,亦看到了当时先进文明的传播力之快,殷商文明在华夏大地上居中衍大。

展览的第三部分揭示了殷商文明对整个中国的影响,可以看到北京刘家河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殷商文明的影响。

商代中后期,商王盘庚将商朝的国都从亳(今河南商丘)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至此商文化的北界已推进至唐河与易水之间。而在盘庚迁殷后,豫北冀南地区成为商王国的王畿,远至燕山南麓也出现了一些文化上与商有关联的据点,通过这些据点殷商与北方有着广泛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如今在内蒙古东南及辽宁西部地区等多地,均考古发现不少商文化风格的青铜器。而在北京这样的据点也有一处,便是平谷的刘家河商墓遗址。

首都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出土于刘家河商墓的三鱼纹铜盘,此次也来到展览现场。铜盘窄沿外折,内壁四圆,平底、矮圈足。盘外壁有弦纹二周,盘内壁有鸟首鱼纹三组。中心有圆涡纹,外圈则雕刻连珠纹。出土时,盘底部尚留有盘的三足痕迹。江西新干大洋洲也曾出土一件类似铜盘,虽然盘的形制与此不同,但盘内同样刻画了龟、鱼纹图案。而该遗址出土的另一件弦纹铜鬲(音同粒)则与河南二里岗文化出土的铜鬲花纹作风类似。这些文物不仅说明当时殷商文化的影响范围足够大,而且各个地区之间互有借鉴,也各自衍生出了自己的特色。

三鱼纹铜盘、弦纹铜鬲……这些文物是北京地区殷商时期的见证,虽然没有展览中的青铜象尊、妇好鸮尊、亚醜钺等国宝名头响亮,但是填补了北京地区殷商时期的历史空白。1977年8月,北京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刘家河村的一位农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墓葬。这座墓葬为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有椁室和二层台。由于早年破坏,墓葬仅存南部,出土了16件青铜礼器,如三羊罍、青铜鸟柱龟鱼纹盘等,还有青铜兵器铁刃铜钺、玉斧、玉柄、玉璜和少量金器等。根据出土器物推断,刘家河墓葬埋葬时间相当于殷墟文化一期,且青铜礼器与商文化属于同一系统。平谷刘家河墓葬的方向与商人墓葬一样是南北向,这在北方地区土著文化中极少见。

潇湘“套娃”来到运河畔

“看·见殷商”大展的重磅文物会定期更换“开盲盒”。一个多月来观众已经领略了两件妇好鸮尊自出土后的首次聚首、殷墟博物馆明星文物亚长牛尊和青铜手,还有崇阳铜鼓、饕餮乳钉纹铜方鼎等。这些出土于殷墟或同时期全国各地的文物展现了商代匠人高超的手工艺,以及独有的商文化,其中部分文物的用途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如今走进1、2展厅,新一期“镇馆”的明星文物是湖南博物院的象尊。作为商代的典型祭祀用青铜器,象尊整体十分写实,器身布满云雷纹、饕餮纹等精美纹样,而象尊正是当时牺尊的一种,此类青铜器出土极少甚为珍贵。同时,象尊的口中还有象牙外露,此为公象的特征,所以该文物也是研究商代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的重要例证。

就在象尊莅临的半个月后,它的两件湖南文物老乡也来到了运河畔,分别是兽面纹青铜贯耳壶与兽面纹扁体筒形觥。两件国宝于2021年11月在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发现,其中筒形觥的外形很像浇花用的水壶,器身呈现扁圆形并且直口长流,周身以云雷纹为底纹,上腹两侧装饰有羊角牺兽,腹部和圈足的主要纹饰是兽面纹,同时还有菱形云纹、鱼纹、蝉纹等纹样。据介绍,筒形觥出土时侧置平放,文物的鋬(音同畔,器物上手提的部分)朝上,同时考古人员在其内部发现了一件倒置的青铜壶,便是一旁摆放的兽面纹青铜贯耳壶。

贯耳壶的器型具有直口、深腹、平底等特征,器身雕刻有兽面纹、弦纹、勾连云纹等纹样。贯耳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装饰在器口两侧的贯穿管状耳,这与常见的商代壶型青铜器存在显著差异。两件文物是在村民修路时发现的,且只有这两件,没有发现相应的墓葬。考古队在出土地点开展的系统勘探显示,该区域未发现商周时期文化层或伴生遗存。结合湖南地区青铜器埋藏规律,专家推测其出土背景符合“祭祀坑”特征,即单独埋藏于临江山体的特殊现象。该器物与同出的商兽面纹扁体筒形觥构成完整礼器组合,为研究商代青铜器在长江流域的使用方式提供了新证据。

据悉,这对潇湘“套娃”将展出至10月12日,接下来,“看·见殷商”大展还有双面铜人像、祖辛方鼎等重磅文物将陆续登场亮相。

摄影 常鸣

聚焦副中心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