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17:28
编者按
据《2025年暑期出游趋势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旅游亲子人群同行中有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占比预计超过60%,较去年进一步提升;另外,预计今年暑期国内租车自驾订单同比增长近四成,短途与中长途自驾游均呈现增长趋势。
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至2024年全国未成年人一般道路交通事故中,7月的事故起数占比最高,占总数的12.17%;暑期(7、8月)交通事故起数占全年总数近四分之一。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暑期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
家长必读:暑期如何筑牢孩子的交通安全防线
快乐过暑假 安全不放假
“小候鸟”群体暑期出行如何防范风险
暑期是“小候鸟”们城乡流动的高峰期,也是交通安全风险显著暴露期,必须注意防范核心风险。
环境切换是首要的挑战
孩子从一个熟悉的交通环境突然进入另一个陌生的环境,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都需要快速调整。
农村进城的娃:面对城市宽广的道路、密集的车流、随处可见的红绿灯、过街天桥,容易手足无措。比如习惯了在车少的乡村道路自由行走,到了城市可能忽视观察就横穿马路,或者对车辆速度判断失误。
城市回乡的娃:到了农村,可能道路设施相对简单甚至缺失(比如没红绿灯、斑马线模糊),人车混行、农用车多、夜间照明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城市里养成的“红灯停路灯行”习惯,在农村可能是“无灯可看”,时而碰见不守规则的车辆或突然窜出的动物,风险剧增。
监护力量薄弱是核心痛点
“小候鸟”流动往往伴随着监护责任的转移或分散。
“隔代监护”带来的力不从心:无论是孩子进城由祖辈临时照看,还是回农村由祖辈长期照顾,老年人可能在体力、精力以及对复杂交通规则的认知和执行力上存在局限。比如可能跟不上活泼好动的孩子,或者自身安全意识不足,难以有效约束孩子在危险路段玩耍。
父母“补偿心理”下的疏忽:短暂团聚时,部分父母出于补偿心理,可能对孩子在交通安全上的要求有所放松,比如允许无证驾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或者乘坐超载、不合规的车辆,这就埋下了巨大隐患。
长途出行本身存在的风险
交通工具选择不当:为了图方便或便宜,部分家长可能选择乘坐“黑车”、超员的拼车或安全状况不明的农用车、三轮车。这些车辆车况差、驾驶人资质难以保证,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旅途中的风险:长时间乘车,孩子可能烦躁不安,做出将头手伸出窗外等危险动作;另外,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中途休息场所,孩子在停车密集区域走动玩耍,由于身材矮小,一旦误入大型车辆驾驶人视野盲区,非常容易引发伤亡事故。
安全装备缺失:乘坐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不戴安全头盔,乘坐汽车不系安全带(尤其是后排)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在事故中会极大加重伤害。
家长和监护人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性“场景化”安全教育:不能只空洞地叮嘱一句“注意安全”。要针对目的地环境做功课,如果是去城市,重点教孩子认识红绿灯、走斑马线、看车流方向、不在马路上玩耍;如果是回农村,强调警惕人车混行、注意观察盲区、不乘坐农用车、不在路边追逐打闹等。
同时,要进行场景模拟演练。结合实际场景演练,教会孩子安全过马路口诀:“一停二看三通过”、左看-右看-再左看。强调适龄孩子坐车必须系好安全带(听到“咔嗒”声)、乘坐摩托车必须戴好扣紧安全头盔。
第二,监护责任务必“无缝衔接”。家长要与临时监护人(尤其是老人)精准沟通,不能仅提醒一句“看好孩子”,要明确告知对方哪些行为必须绝对禁止(如独自过复杂路口、在道路边玩耍、坐危险车辆等)。同时,赋予孩子说“不”的权力和能力。教会他们这样表达:“这辆车人太多了,我不坐!”“叔叔骑车没给我头盔,我不上!”“这个地方车多,我不在这里玩!”等等,拒绝陷入交通安全风险漩涡。
第三,严把交通工具“安全关”。选择正规客运站发出的班车,不在站外或者途中拦车。坚决抵制无正规营运资质的“黑车”、超员面包车、农用车、无牌摩托车等车辆,这些车辆绝对不能坐。确保适龄孩子乘坐汽车时,无论前排后排,全程系好安全带;乘坐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大小合适、卡扣牢固的安全头盔。
安全没有假期,更没有“凑合”。孩子的交通安全需要每一位家长、每一位监护人用清醒的认知、负责任的选择和切实的行动去守护。多一分谨慎,多一句叮嘱,多一个安全动作,就能为“小候鸟”平安的暑期旅程保驾护航。
确保骑行出游安全应注意哪些方面
在暑期结伴出游过程中,孩子们需时刻保持高度的风险预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享受骑行乐趣的同时,务必把安全放在绝对首位,将安全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家长也需要承担起首要的监护和教育责任,不能因为孩子达到法定年龄就完全放手。
骑行上路的法定年龄和不可以上路的工具
假期时间集中,孩子可能存在想学骑非机动车的想法,这里特别提醒,学生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周岁不能骑行电动自行车上路,所以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带领孩子学骑非机动车应在公园、广场等安全、开阔的场地进行,并按要求选择适合孩子的车辆和护具,戴好安全头盔,注意安全,此外滑板车、平衡车、童车不属于交通工具,不可以上路玩耍。
已满12周岁孩子骑行上路安全指南
对于年满12周岁的孩子,骑行上路时要做好车辆安全检查,特别是刹车、车铃和轮胎气压的检查,还应戴好头盔和护具,提前熟悉骑行路线,夜晚骑行还应穿戴亮色、反光衣物,并打开自行车尾灯;骑行过程中要走非机动车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不闯红灯,注意控速,不要竞技追逐、扶身并行,避免斗气和冒险行为,要集中注意力,时刻留意路面上的坑洼、井盖、碎石、沙土、油污、积水等,必要时提前减速或绕行。
骑行过程中要时刻观察车辆,杜绝听音乐、玩手机、聊天等分心行为,经过路边停放的车辆时(特别是出租车、网约车),务必保持安全横向距离,防范车内人员突然开门,在路口、小区出入口、公交站旁等容易存在视觉盲区的地方,要仔细观察,提前减速并按车铃示意,防范突然冲出的行人或车辆。
暑期特殊节点骑行需牢记事项
由于暑假时间集中,结伴进行聚集性骑行的情况会大幅增多,许多孩子会趁着假期与同伴们一起加入骑行社团进行骑行健身打卡等活动,孩子们可能会一起骑行去相对较远的郊野、公园、人流车流量较大的商圈、地标建筑等,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和同学:首先,家长要落实持续监护和教育的责任,了解孩子的骑行路线、同伴和预计返回时间,即使孩子已满法定年龄,家长仍需评估其实际交通规则理解能力、判断力和自控力,应共同帮助孩子规划路线,有条件的亲自陪同或试骑几次新路线,指出潜在危险点;第二,同学们在进行骑行活动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体力及当前的天气和交通状况选择合适、安全的骑行路线,避开高风险路段和危险区域,如山区、国省道、城市快速路、骑行难度较大的公路坡道、机非混行、车流人流较大的路段、大型交叉口、施工区域等。在结伴骑行过程中,要杜绝多人并排骑行、相互攀扶、用脚给他人助力等危险行为;此外要避免大声喊话,防止因分心引发误判,如需沟通,应靠边停车或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简短交流,整个活动中要时刻保持独立判断,不盲目跟随其他骑行者违反交通规则或进入危险区域,不要追求冒险和刺激或因从众心理而忽视交通安全。
暑期超高温天气、雨天增多,要根据天气提前规划骑行活动,合理安排路线和时间,注意骑行安全。在此特别提醒,雨天、超高温天气不建议骑行上路,若不得已须骑车通行,应注意放慢速度,不要撑伞骑行,同时注意雨披、帽子对视线的遮挡。暑期高温天气注意防晒帽、防晒面罩等对视线的影响,在经过树荫茂密的路段时,注意光线明暗交替对视线的影响,提前减速适应。
安全风险指数爆表的停车场“遛娃”
从2024年涉及未成年人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场所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停车场或停车区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故高发地”。相关数据显示,在停车场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孩子的死亡率竟是普通道路事故的2倍,这意味着孩子们在看似平常的停车场中面临着远超普通道路的巨大安全风险。
7、8月作为暑期出行高峰期,在停车场发生的事故起数占到了全年停车场事故数的三成,这一比例凸显出这两个月停车场事故的集中爆发态势,停车场交通安全问题亟待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
停车场交通安全问题呈现的几个特点
受害者群体特点:数据显示,死亡事故中有七成是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也就是说,学龄前儿童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
事发地点特点:在停车场发生的各类事故中,其发生位置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其中高达45%的事故直接发生在停车场的行车道内,另有55%的事故则分散在停车场出入口、弯道坡道等位置。
事发儿童状态:通过梳理大量事故案例视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事发时,有高达四成的案例中,孩子正处于逗留玩耍的状态,包括随意奔跑、骑童车穿梭,还有蹲坐在停车场内玩耍等行为。
家长和监护人安全意识缺失
这些充满危险的行为背后,直接反映出家长以及监护人相关安全意识的缺失,具体来说是对“溜娃”场所的选择判断及个人监护职责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认为停车场是适合孩子玩耍的场所。一些家长及监护人认为停车场车辆速度慢或相对静止,安全风险较低,特别是目前正值酷暑,停车场既能让孩子躲避高温,又能遮风挡雨,仿佛是一个绝佳的游玩“宝地”。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家长们在为孩子挑选玩耍地点时,往往把舒适性放在了首位,将安全性这一关键因素抛之脑后。除了交通风险外,地下停车场因地势低洼,空气流通不畅,也是有害气体的“聚集地”,其中最危险的当属氡气,具有致癌性,长期吸入会损害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
误区二:对监护职责认识不准确。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家长对于自身监护职责存在明显认识偏差,有的家长在驾车带孩子逛商场、超市后,在停车场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搬卸物品上,主观地认为停车场环境相对封闭,只要孩子在自己视线所及范围内,就不用随时提高警惕,忽视了停车场内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在这个看似安全的空间里,随时可能有突然启动或者驶近的车辆,在“监护空档”期间,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引导,一旦遭遇突发情况,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危险。
对监护人的提示
暑期孩子户外活动增多,家长务必履行好监护职责,带孩子玩耍时一定要确保孩子在自己视线范围的安全区域内活动;驾车带孩子去商场、超市等途经停车场时,要紧抓孩子手腕,遵循让孩子“后下车、先上车”的原则;除了避免孩子在停车场及停车区域玩耍,还应尽量远离临街商铺停车区及小区道路,尤其是一些未实行人车分流的小区,这些道路狭窄、人车混行,还有固定建筑或绿植遮挡形成视线盲区,孩子若在盲区内嬉闹或突然窜出,极易引发事故。此外,家长要教孩子辨识转向灯、倒车灯等,学会通过燃油车发动机声、新能源车低音特征判断车辆行驶趋势。
【相关链接】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要为其提供安全保障。
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要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驾车出行时,还要为儿童配备安全座椅,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
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规定了“学龄前儿童在道路上通行时,要有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因此,对于交通安全知识,监护人应当常提醒、勤叮嘱,教会孩子“知危险,会避险”;同时,也要严格未成年人的出行管理,对于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要严格禁止在道路上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的禁止在道路上骑电动自行车,守住安全的底线。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因此,作为监护人,既要切实履行监管义务,在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时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