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18:01
一、河畔启示:从自然景观到教育灵感
大运河是通州的母亲河,也是新时代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城市标识。站在北运河畔,看夕阳将河水染成一片绚烂的金色,我的思绪随着千年运河脉动,在粼粼波光中,学生们的手塑作品浮现在眼前:现代高楼与古船相映,桥梁横跨碧波,燃灯塔矗立其间——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通州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象,更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运河的鲜活形象。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运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的曲折蜿蜒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座座桥梁代表着挺立的民族脊梁;往来船只承载着文明的传承与生命的活力。这位“无声的智者”,以其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悄然叩击着我的心扉——思政教育应如这运河之水,润物无声,滋养心灵。
为此,我设计了“运河情·家乡美”主题课程,从观察运河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入手,到探究其历史脉络,再到领悟运河精神并践行保护使命。课程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交织,让运河成为生动的教育载体。
二、以小见大:从生活叙事到时代交响
当《大运河申遗宣传片》的画面徐徐展开,古老的漕运码头与绿意盎然的城市绿心公园交相辉映,瞬间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一堂运河畔的思政课就此拉开序幕。
“你们觉得大运河像什么?”我问道。
“就在我家边儿上,是我们的母亲河!”“是连接古今的纽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把课堂气氛带入了一个小高潮。
“请做大运河的小小解说员,分享你与大运河的故事。”我的提议再度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李明指着地图,眼睛发亮:“我家在朗清园,每天清晨,运河的波光都是我的晨跑伙伴!”王雪迫不及待地补充:“爸爸说,大运河上的桥让他每天能多陪我一小时!”……
这些稚嫩却真挚地诉说,让一条河流与生命的联结跃然眼前。
在随后的“穿越时空看运河”活动中,孩子们分小组探究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通过AI技术,大家穿梭到隋唐时期,对话“隋朝工匠”,去感受大运河承载着的运输功能,在虚拟现实中见证明清“万舟骈集”的繁华盛景,看见沿岸商铺以及商业的发展。
通过新老照片对比,孩子们目睹了大运河从“脏乱差”到“绿意盎然”的涅槃重生。小雯展示的照片让孩子们感到震撼:一张是爷爷镜头下污浊的河道,一张是她拍摄的碧波荡漾的生态长廊。“这就是发展的模样!”孩子们惊叹。
随后,孩子们站在大运河畔,欣赏古今交融的燃灯塔与现代楼宇同框的独特景致;去千荷泻露桥上漫步,俯瞰大运河,感受副中心交通的发展,体会大运河在新时代承载着运输、生态、文化功能,并带动起副中心的发展……
当日常的生活细节升华为情感的纽带,大运河便从一条普通的水道,蜕变为承载着乡愁与记忆的精神图腾。这一刻,大运河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知识点,而是孩子们感受城市脉动的鲜活教材,这种源自生活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三、故事育人:从历史回顾到心灵映照
千年流淌铸精神。在2500多年的大运河治理历程中,无数建设者前赴后继、昼夜不息。今天,建设者们正以绿色生态理念重塑城市副中心,续写着运河文明的崭新篇章。为了让这些感人故事得以传承,我精心设计了“AI对话古今英雄”“中外著名运河对比”“运河商旅”等互动环节,让学生沉浸感受运河精神。
在“AI对话古今英雄”环节中,当有学生问AI忽必烈“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力修运河”时,虚拟人物铿锵作答:“为让南北血脉相通,为让文明生生不息!”在这跨越千年的对话中,学生们触摸到从隋朝至今绵延不绝的运河精神——那是以勤劳与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永恒答案。
在比较京杭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三条著名的人工开凿运河时,孩子们提炼出惊人的发现:大运河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其他运河千年,而且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班上有的孩子发出惊叹:“古人敢想敢干,太了不起了”,我适时总结中国人民在治理运河中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敢于创新的精神,书写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壮丽史诗。
千年碧波载梦行。作为流动的史诗,这条水路见证了商船往来,文明交融的辉煌历史,为了让抽象的“开放包容”精神具象化,我从学生熟悉的漕运码头说起,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每年三月初在这里,会举办独有仪式——“开漕节”,此时南方物资集中抵达,形成临时市场,南北商贩云集。
“如果运河能运来任何东西,我希望运来地方的物品?”我问道。
“杭州的茶叶”“北方的煤炭”“盐”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在“运河商旅”体验活动中,孩子们用“茶叶”交换“北方煤炭”,用“江南丝绸”换取“西域香料”,在互动中感受这条水路承载的文明交融,领略运河开放包容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
这些生动的故事,如运河之水般流淌进学生心田,让千年的运河精神——坚韧、创新、包容,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当历史照进现实,运河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激励新一代接续奋斗的精神源泉。
四、知行合一:从课堂认知到实践升华
最动人的教育,往往发生在课堂之外。当“如果运河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的讨论演变为实际行动,我看到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思政教育,要让文明的种子在体验中萌芽,让家国情怀在实践中生长。
课堂上,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对大运河的感悟:“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运河”“我们要继续传承大运河的精神”“保护运河,不让运河的水被污染”……课堂外,孩子们自发组建“运河小卫士志愿队”,在实践活动中到河边清理垃圾;自发要求家长陪同去看一看大运河的风光。
当有学生说出“运河精神就是要勤劳勇敢、永不停歇地奋斗”时,这条千年水道已经不再是地理概念,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纽带,在新时代少年的血脉中奔涌向前。
大运河滋养着城市副中心这片土地,更连接远方;它承载历史,更启迪未来。最好的思政课正当如大运河一般,运化万物,既扎根生活的土壤,又通向精神的星空。当孩子们懂得“一河通古今,一脉传精神”时,教育的意义便在这知行合一的奔赴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文/北京学校 吴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