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18:02
初春的北京学校走廊里,乒乓球撞击球台的声音如跳动的音符。作为四年级体育教师,我望着那些握着球拍或专注颠球、或兴奋对攻的孩子,总会想起两个月前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我们北京学校校党委决定以“体育八条”为抓手推进体育育人体系时,我主动请缨承担乒乓球试点教学。这不仅源于对国球运动的热爱,更因为始终铭记着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要让体育回归生活,让运动成为生命成长的阳光。
“体育八条”中提到: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让体育运动与育人结合,是一种探索、一次尝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步就是人人可参与。面对零基础的学生,在教研组支持下,我设计了乒乓成长计划:将传统握拍姿势教学变成寻找掌心的太阳趣味游戏,用彩带标记球拍甜区;将枯燥的颠球训练设计成百球大闯关积分赛,每突破十个球就点亮一枚勋章。记得李澍尧同学最初连球拍都握不稳,却在移动靶心游戏中逐渐找到节奏,当她在大课间兴奋地向我展示自己娴熟的颠球技能时,我体会到了育人的成就,也感受到了体育精神在生命里扎根的力量。
这种以游戏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变革,让北京学校很多学生喜欢上了国球、喜欢上了运动,课间的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时我的第二步开始酝酿:体育的跨学科教学。在乒乓球教学中嵌入健康教育,用击球轨迹讲解眼球运动原理,利用接发球预判训练学生的专注力。我还将运河漕运历史结合中国兵乓外交的发展历程,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当孩子们在作文里写下“打乒乓球就像指挥漕船,既要果敢又要配合”时,我忽然懂得,所谓五育融合,不过是让知识在汗水中自然生长。
当学生们都爱上国球后,我们也出现了快乐的苦恼。五月立夏时节,两个班的学生因为球台之争发生了一些小争执。这也引发了我对体育育人本质更深的思考。也开始了第三步的探索:思政微课堂。在体育课上让这两个班的同学开展了“假如我是球王”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活动和引导让学生们自发总结出"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的赛场礼仪。这次突发事件促使我将思政元素系统融入课程,开发出“国球精神”主题微课:用樊振东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1/4决赛,逆转战胜日本选手张本智和的事迹点燃奋斗激情,借冬奥场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的案例阐释创新思维,在分析混双比赛战术中渗透团队协作意识。
随着乒乓热潮在校园蔓延,我发现教育契机正在向家庭延伸。于是第四步:家校社协同开始了。我牵头建立乒乓亲子成长营,设计《家庭运动护照》,将颠球接龙、对墙打球等趣味项目纳入每日亲子任务。线上和家长沟通学生放学回家练球情况时,程诗然妈妈感慨道:“孩子现在做完作业就主动练习颠球或者对着墙壁练打球,还会抽时间观看乒乓球比赛直播。”
这让我萌生创建家庭运动场的想法——饭后将餐桌临时改造成迷你球台,用马克笔在瓷砖上画出靶心,设计包含亲子对攻、创意颠球等项目的乒乓球日常基本功练习计划。当家长群里开始刷屏孩子在家练球的视频,当爷爷奶奶成为家庭裁判,体育育人真正打开了家校协同的良好场面。更让我惊喜的是,有对乒乓球感兴趣的家长主动加入课程开发,结合乒乓球运动特点设计出眼动追踪训练法,我们将之改良为“追光者”视力保护游戏,让防控近视从说教变成快乐的体验。
看到学生的成长、家长的变化,我们更感受到深深的责任,于是我在思考“以国球为例将体育育人的实践体系化,以德育为先将五育并举的模式融合化”。“接住每个球就像解决人生难题”,当他们在班会上用乒乓球排列出“团结”字形,体育课程与德育培养已如水乳交融。更值得欣喜的是,这种融合产生了辐射效应——语文老师将颠球日记纳入写作训练,美术社团绘制“跳动的小白球”主系列绘画,原本安静的校园走廊,如今处处跃动着育人智慧的灵光。我忽然明白,这颗直径40毫米的小球,早已突破体育课堂的边界,成为落实“五育融合”的生动载体。那些在球台旁流淌的汗水与欢笑,那些在失败与成功间锻造的坚韧品格,都在印证着我们学校党委刘锦震书记所说的——教育本质的回归,就是让每个生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拔节生长。
从人人可参与,到体育跨学科教学,到思政微课堂,再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小国球是体育运动,更是育人载体,是北京学校落实党的教育政策,“用心办学服务育人”理念的践行。未来我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帆,以协同育人为桨,在立德树人的航程中,驶向那片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的星辰大海。
文/北京学校 田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