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18:05
在送走2024届毕业生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过来,就像三年来一直做的那样,忍不住关心他们的升学状况、喜怒哀乐,尤其是看到他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总会多一份担心。
尤其是对小谢。
发现问题,设法解决
小谢是高二分科后来到我的班上的,刚入学的时候觉得他性格开朗,时常哈哈大笑,甚至有点闹腾,很喜欢运动,跟班上的另一个男生每天都跑去打羽毛球,甚至因为这个耽误了跑操,还被我罚过跑圈。但是还很听老师话,至少,对班主任是很尊重的。
但是高二下学期的后半段开始,他突然状况频出:经常上着课就跑出去,在三楼回廊上坐着,看着天,不说不动。朋友圈里也常常发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甚至表现出了一些轻生的意向。我马上跟他的妈妈了解情况,才知道因为上数学辅导班的事,他跟爸爸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爸爸还动手打了他。自尊心很强的小谢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从此精神恍惚,尤其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完全听不进去了。他妈妈跟我聊到最后,也泪流满面,希望我能帮忙开导一下孩子。
为了不刺激小谢,刚开始我会在他呆坐时走过去跟他聊两句,发现他不想说话时,就默默地陪他坐一会儿。过了几次,我发现这样不解决问题,小谢并不想对我说什么。于是我考虑找他平时信得过的同学去和他聊聊。这时,小谢的朋友小金主动提出来,可以陪他在校园里溜达、聊一会儿。不过最终,小谢只是向小金发泄了一下情绪,并没有提及真正导致他情绪低落的原因。
为防止发生意外,我请小金与其他同学帮我一起盯住小谢,发现特殊情况及时告诉老师。大家开始默默关注小谢发的朋友圈,观察他上课时的举动。很快,他的同桌乐乐发现他用圆规在自己手臂上划出一道道伤痕,乐乐想劝他,但他完全听不进去。
此时,徐徐图之已不可行。我立刻联系小谢的家长,向他们反馈了孩子的情况,并郑重请家长带孩子去做心理辅导。家长在约心理医生的同时,我也求助了学校的心理老师,想给小谢提供一些即时的心理干预,以免出大事。老师在跟小谢聊过之后反馈说,孩子情绪过激,无法控制,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冲突使他对自己的活着的意义发生了怀疑,需要更专业的心理治疗。然而小谢的家长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后,并没有太大起色。
我跟家长商量,看要不要让小谢先在家休息一阵子,调整好心态再谈学习的事。因为他们马上就要上高三了,到时候学习压力更大,怕孩子更容易崩溃。令人意外的是,小谢坚决不同意休学。他说他爱这个班级,这个班级让他感觉很温暖,他不想离开大家。
集体温暖,宽严相济
让我倍感温暖的是,我们的班级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非常的友爱。我向老师们说明了小谢的情况,请大家体谅他的特殊情况,在学业上不要给他太大压力。老师们非常理解配合,都在默默地关心他。同学们也非常体贴,除了日常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几个男生还轮流跟他坐同桌。这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但是孩子们都很善良,尽可能地帮助我。而我也非常注意观察和疏导每一个跟小谢做同桌的同学,发现谁有为难情绪,及时替换安抚,既表扬,又感谢,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避免引起更大的涟漪。
上高三后,小谢能够正常上课了,但不太守纪律,总有些我行我素的状况出现。每逢此时,我都不会过度苛责他。相反,每次考试他一有进步,我都会及时肯定,大力表扬。期中考试后,小谢找我哭过一次,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父母好像还是不满意。我认真开解了他半天,担心之余也略感欣慰,至少他愿意跟老师倾诉了。
后来,小谢出现了一次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自习时间偷偷溜到体育馆打球,而且是在我已经反复申明不许的情况下。我觉得再也不能姑息,就狠狠批评了他和他的同伴,还让他俩停课两天在家反省。我问他:你口口声声说爱这个班级,但你做的事情却一点也没有顾及到班级荣誉,这就是你的爱吗?批评完我还有点儿担心,怕他心理承受不住,谁知小谢老老实实交了一份检讨书,回来上课后情况也比之前改善很多:上课更专注,也会更多地参与班级事务,各科老师都夸赞了他的进步。
找到方向,涅槃重生
高考考完数学后他从考场出来,看到我主动跑过来拥抱,沮丧地说:“老师,我数学没考好。”我拍着他的背说:“没关系,后面还有好几门呢。咱们还有翻盘的机会。”他点着头说“嗯,我知道”,然后微笑着走了。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大大松了口气,小谢的成绩超出本科线几十分,最后他选了北京的一所院校学建筑设计,他说自己很喜欢这个专业。后来小谢的爸爸告诉我,之前我那次严厉的批评,对孩子有很大的触动。看来对于问题娃,宽严相济才是硬道理,一味地呵护反而有可能会让他们丧失责任感。
2025年新年时,小谢除了给我送来新年祝福,还发来了一些图片和小视频,展示了他室内设计课程的学期作业。他说教授对他作品的评价是“鹤立鸡群”。我看了一下,确实“鹤立鸡群”,他的声音和文字里,透出满满的自信和快乐。
那一刻,我真的放心了。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东西,这就足够了。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我很幸运,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十几年里,一直能触碰到另一朵云,感受到薪火相传的温度。文/北京学校 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