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道竟在“心”中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作者 谢佳航 王戬

2025-07-09 14:41 语音播报


古老的大运河宛如一条灵动玉带,横贯南北,承载着千年沧桑与辉煌。它因漕运而兴,成为古代经济命脉,更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明清时期,洪水多发使河道反复淤塞,发生改道。这些故道记录了当年的漕运兴盛,更见证大运河的绵绵不息与时代新生。那么,如今的运河故道遗址究竟藏身何处?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特大洪水导致运河改道

提起“老河底”,不少老通州人都能津津乐道,这是人们对运河故道的一种“昵称”。到底何来此名,记者在通州区潞城镇的小东各庄村找到了答案。记者驱车来到小东各庄,在村边一处杨树林中,立有一座石碑,碑上刻着一段文字,讲述了关于“老河底”的故事。

小东各庄村是大运河畔的古村落之一,辽代成村,金元时期成为大运河通州段水路交通和商贸运输的重要节点。该村随着漕运而兴盛,为京城发展作出贡献。嘉庆十三年,随着水量逐渐减少,运河改道,这里逐渐形成运河故道遗址,后人称之为“老河底”,至今仍保留着故道的原始风貌。

如何判断这里就是运河故道的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卫华介绍,这经过了专家们的反复论证。“2012年,附近的谢楼村村民盖房子,从河道里挖泥沙时,挖出一个大铁锚,成为了这里曾是运河故道最有力的实物证明。”王卫华说。

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的《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一书中,也有关于这段运河故道的记载。北运河原来从小圣庙向西南流经张家湾,凉水河从张家湾城南汇入,然后向东南流至里二泗,再一直向东,流经崔家楼、谢家楼,接着东南流经马坊后折而西流,至儒林、供给店后折往南,经长陵营、马头村、耿家楼折向东,经肖家林进入香河县境。在1928年绘制的《顺直水利地形图》上,还可以看到明确标注的流经崔家楼、谢家楼附近的运河故道遗迹,也就是如今“老河底”所在地附近。

直至清代早期,北运河河道还比较稳定,自乾隆以后,小圣庙以下北运河河道开始发生变化。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京畿地区由于连续强降雨,发生特大洪水。北运河在大棚村附近溃决,河水改走康家沟直接下注,正流不再流经张家湾大运河故道,由此,张家湾运河故道日渐淤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北运河河道淤浅严重,漕船行走不便。

据记载,当时仓场主管官员德文、李钧简上奏皇帝,因北运河淤浅,请求当年漕运船只暂时由北上航行至通州交漕,同时请示挑修流经张家湾的北运河。从记载来看,至少在嘉庆十一年之前,漕船依旧走张家湾运河正道。直至嘉庆十一年,因运河浅涩,漕船不得不暂由康家沟行走。嘉庆十二年,朝廷继续疏浚张家湾河道,至嘉庆十三年竣工,此后仍然令漕船走张家湾北运河故道。

不幸的是,嘉庆十三年六月、七月,通州一带连遇大雨,北运河河水暴涨,并在小圣庙附近决口,张家湾处的河底比康家沟的河底高出一丈多,长约十数里,无法疏浚,漕船改走康家沟新河道。自此,北运河河道自大棚村以南不再向西经上马头至张家湾一线,而是向东南沿大棚、小圣庙、黎辛庄、刘各庄、甘棠、武家窑一线形成运河新河道。尽管清政府不遗余力地疏浚,力图复归正道,但改道已成定局,只能作罢。随着时间推移,运河故道逐渐废弃、淤浅,但“老河底”的故事依然在当地口口相传,曾经的辉煌也被铭记在石碑上。

漕运文化印记深深印刻

蜿蜒的河道,静淌的河水,古时的千帆竞泊虽已不再,但那份古老的意蕴从未走远,与“漕运”有关的种种,已深深扎根于大运河沿岸,这种印记和传承,在皇木厂村可见一斑。

皇木厂,顾名思义历史上是加工皇家专用木料的地方,而皇木特指皇家要用到的建筑用木料。这些木料取自南方,由运河运抵皇木厂后,经过加工再送进京城。通州有两个皇木厂村,都曾与皇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的张家湾镇皇木厂村宁静而优美,漫步其中,村中的别墅或公寓式住房精致典雅,错落有致。房与房之间,小桥流水潺潺,宛如江南水乡。村中有一处池塘,盛夏时节荷花盛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平日里,这里也是钓鱼爱好者的休闲胜地。池塘边的标志碑上注明,此处就是北运河故道。

据旁边的碑刻介绍,元代到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北运河改道之前,皇木厂一带河流纵横,港湾码头客货运输盛极一时。现村落位于通惠河故道与古运河夹角处,运河文化、历史文化遗迹较为丰富,村内留存多处元代与明代前中期皇家所设国家机构遗址群,见证了昔日辉煌。

张家湾码头素有“京杭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自元代设立漕粮转运码头后,张家湾以商贾云集、漕运发达闻名天下。当时张家湾古城由于是运河节点,古城内不仅商业十分繁荣,还有各地商贾与外国使节的会馆,可谓一片繁荣。“第一码头”的兴盛带动了周边发展,漕运鼎盛时期的皇木厂和附近的盐厂、花板石厂等地终日繁忙,到港入仓的货物均以此为出发点,或内转或外运,舳舻蔽日的盛景享誉一方。

“元至明中期,此处为大运河北端张家湾码头区域,如今水面也有1000多平方米,故道两侧还搭建蜿蜒竹廊。水畔立有一块石碑,上书‘舳舻千里’,可遥想当年运河之上商船首尾相接,绵延千里的繁荣景象。”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介绍。

运河故道今变城市“绿肺”

其实,在副中心,还有一段运河故道广受游客青睐。2020年9月,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其中的一段运河故道,便是备受游客欢迎的打卡点之一。

从绿心公园的西门进入,步行不远便见一条小河。两岸的道路设计别具一格,不同于铜帮铁底的水泥护砌,这条运河采用纯自然驳岸,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古朴之感。沿线遍植垂柳、芦苇等植物,水中还有鸢尾等水草,水绿交融。这条长2.5公里的运河故道,不光见证了辉煌的历史,也在当下重焕生机。

据了解,在绿心公园启动建设之前,专家们进行了细致的文物勘测工作。通州区一位文保工作者回忆,在勘探小圣庙村北时,他们发现了嘉庆初年大运河改道的岔口。故道呈现不规则形状,是大面积的滩地,横贯整个小圣庙村。

大运河曾是京城命脉,南方的漕粮、建材、食盐、丝绸源源不断通过大运河北上。通州因水而兴,一度因漕运而掌握着整个京城的南货定价权。“要把副中心打造成千年之城,不但要有水绿交融、清新明亮的好生态,也要为城市留下珍贵文脉。”绿心公园宣传负责人鞠玮桐介绍。本着这一原则,绿心公园在设计规划之初,就决心挖掘并展示这段故道。

规划方案显示,故道景观带的很多设计灵感来自乾隆年间的《潞河督运图》。在前期设计中,北投集团开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研究,设置故道溯源、秋萍望月、蒹葭苍苍、汲汲轻帆、码头驿站、运河田圃、故水溪林七大景点。其中的漕船、驿站、码头、浮桥等元素,都自古画和史籍中提炼而来。

“我们参照清代《潞河督运图》打造故道景观,全长2.5公里,宽度50米,整体以自然生态的空间尺度展示为主,结合绿心的雨水收集综合利用,运河故道沿线营造荒芜感,展示运河改道前后的景象。”鞠玮桐说,设计修建中,最大限度还原了这段故道的“历史场景”。

故道旁边还有一座石桥,名为通蕖桥,站在桥上,可以将故道景色尽收眼底。浮桥造型参考了《潞河督运图》中的描绘,采用木制结构,水下部分由船体相连,确保安全稳固,两侧设有木制栏杆。利用水的浮力,浮桥会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调节高度,始终呈现亲水效果。石舫的大小则参考了漕船尺寸,设置为长23米、宽3.1米,游客可以登上石舫,参与互动体验。

运河故道是皇家运粮进城的中转站,漕粮从运河大船卸载到张家湾码头,再从张家湾改成运粮车进入京城。修建绿心公园前,这里的自然村落名为“上马头村”,即是原张家湾运河码头所在地。如今,这里也已成为绿心公园内的著名景点——上上码头,大运河前世今生的有机串联,在这段故道、这个景点得以集中体现。

绿心公园在上马头村附近还原了运河故道景象:东西岸各设一处码头,同历史记载西大东小,两个码头之间通过船型浮桥连接,成为游赏观水的步行通道。西岸码头向南通过一级园路与公园西侧入口门区相连,东西码头之间用浮桥相连,东岸码头则可通往星形环路。

古语有云“漕运盛而通州兴”,依托河盈万象、海纳百川的豁达包容文化精神,商贸繁盛的文化氛围,临河而居的文化景观,构成绿心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曾经的上马头村已成为绿心公园的一部分,但站在这里,仿佛仍能感受到运河的沧桑与往昔的辉煌。运河故道也成为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网红打卡地,副中心独有的运河历史文化记忆正在这里悄然重生。

聚焦副中心

编辑:夏开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