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大家谈|罗明: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方案”
2025-07-09 17: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5年,北京市发布16个新时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秘书长罗明对北京生态修复案例进行点评,认为这16个案例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更以“全球视野、东方智慧、北京担当”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为迎接6月25日第35个全国“土地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开通生态修复大家谈特别专栏,结合专家论述和案例分享,为您展现北京生态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轨迹。

罗明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土地学会副秘书长

刚刚我们共同见证北京市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的非凡实践。这16个案例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更以“全球视野、东方智慧、北京担当”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从废弃矿山的生态重生到千年运河的碧波重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场的华丽转身,这些案例以“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价值共生”的治理哲学,为破解“大城市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方案”。

在科技赋能方面,我们看到了技术如何突破高陡岩体复绿、污染水体治理等世界难题,如:南口采石场攻克高陡岩体稳定的组合工艺,亮马河、新凤河流域,实现“污水变清流非凡成绩。彰显了北京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全球技术引领力。

昌平区南口采石场生态修复项目

南口采石场

南口采石场位于北京昌平区南口镇燕摩峪,京藏高速西侧。2000年,采石场关闭,长期过度开采导致山体千疮百孔,留下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2018年6月,金隅集团响应号召,承担起生态修复工作,总治理面积约19万平方米,预算超1亿元。

修复过程中,项目团队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克服地形和禁飞难题,精准掌握坡体特征。针对高陡镜面岩体复绿难题,研发出组合治理方案并成功攻克。

修复完成后,南口采石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功削除北出京口生态盲区,绿化用地达到约8.14万平方米,种植了13615棵树木,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碳排放,增加生物多样性。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了周边居民安全,在“23·7”特大暴雨的考验下,展现出强大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态势显著,为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区域环境改善使土地价值提升,吸引投资与人才,注入可持续发展新动力,成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

大兴区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新凤河

新凤河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北部,横跨大兴新城、亦庄新城,汇入凉水河,流域面积166.4平方公里,共有河渠23条,总长96.35公里,其中新凤河干流西起永定河灌渠,东与凉水河相接,全长30.1公里。2017年3月大兴区人民政府授权大兴区水务局投资40.35亿元实施“大兴区新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北控水务下属北京北控工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总控及执行。

项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以“防洪达标—消减污染—提升水质—修复生态”为治理路径,通过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四水”统筹系统治理,实现新凤河全流域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从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到了地表水Ⅳ类。水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鸟类恢复良好,生物多样性指数较治理前提升了5.7倍,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标相比治理前(2016年)提升189%,达到健康水平。

在价值转换方面,我们看到了生态如何催生产业蝶变、文化传承与社区共生的新动能。北京实践再次证明生态修复不仅是生态环境治理,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我们看到平谷千亩梯田,通过“生态+农业+文旅”模式,引入水果甜花生等高附加值作物,亩产值突破8000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首钢园群明湖,保留工业遗存并植入冬奥功能,转型为集赛事、会展、商业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石景山区首钢园群明湖生态修复案例

首钢园群明湖

群明湖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区北区,占地面积约23公顷,是首钢园区内最大的人工湖面。随着首钢的停产和转型,群明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工业功能,出现水质恶化,湖体形态单一,滨水空间利用不足等问题。本着“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生态修复多样措施并举”原则,旨在将原有的工业冷却池改造为一个兼具生态修复、雨洪调蓄和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城市公园。

项目历时4年,于2022年竣工,通过水生态修复与水质改良、驳岸改造、植被优化、海绵城市措施等手段,成功构建水域生态系统,恢复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湖区水质主要指标不低于地表IV类水标准。通过适当降低常水位高度,增加多层次、多形式的驳岸,可对首钢北区14.6万立方米的雨洪进行调蓄。绿地设计选用了近40种乔木品种,有效提升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整体耐性和观赏性。项目提升了湖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并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工业园区改造再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修复治理之路。

在文化传承方面,温榆河公园,融合古河道文化与现代湿地景观,打造“考古研学+生态体验”基地;海淀一亩园,在圆明园遗址保护中嵌入生态修复,通过历史湖岸线复原,让生态修复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海淀区一亩园生态修复项目

一亩园

一亩园拆除地块绿化项目位于青龙桥街道西苑桥东北角,北毗邻圆明园,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遗址保护范围内。2019年至今历经了拆违、考古、修复三个阶段,该项目现已建设完成并开放。

通过勘探结果及历史沿革与梳理,共揭露文化遗迹5处,采用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将文物遗迹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同时复原了历史上的一亩园、扇面湖、娘娘庙等区域。植被修复方面,通过恢复御道、扇面湖水系、古槐、古柳等历史元素相关的植被,延续园囿与城市共融的历史记忆,营造了北部4.7公顷花海、湖区特色桃柳景观、水渠早春花溪等城市生态景观。

一亩园拆后利用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地将生态修复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了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资源,恢复了历史水系,提高了滨水空间品质,充分整合了资源。此外,还兼具文化展示、游客休憩等多重功能,提升了圆明园地区整体生态环境与经济价值,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圆明园焚毁160年来的第一次整治亮相工程,对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海淀区“三山五园片区”规划落地发挥示范作用。

社区共生方面,亮马河通过开放式设计化解沿线矛盾,打造“无界滨水空间”;六渡河生态旅游,以“生态分红”反哺村民,实现“修复-增收-保护”良性循环。

怀柔区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

六渡河

六渡河小流域位于怀柔区南部、怀柔水库上游,隶属渤海镇,涉及渤海镇三渡河、四渡河和六渡河三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10.86km2。近年来,由怀柔区水务局牵头,在区园林、农业农村、规划自然资源、生态、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努力下,对六渡河小流域进行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投资累计0.8亿元。

怀柔区高度重视小流域生态治理,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制度,印发《怀柔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办法》,并组建本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组织机构和项目法人。按“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对六渡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腾退7处规模化养殖鱼塘。截止目前,六渡河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内水土保持率达到了86%,生活垃圾收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100%,流域出口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促进了乡村经济及旅游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目标。

在机制创新方面,打通了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创新之路。如首钢园PPP模式;奥北森林公园“合伙人”制度,吸纳企业、居民参与共建,累计收到设计方案200余份,开创全民参与新路径。在利益共享方面,六渡河生态旅游以“生态分红”机制将旅游收益反哺村民,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这些探索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难题提供了“北京样本”。

昌平区奥北森林公园二期生态修复实践

奥北森林公园二期

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行动要求,昌平区实施了奥北森林公园二期拆后再利用项目,拓展绿化空间,加快打造“花园城市”。

项目总实施范围约140.20公顷,林地覆盖率约83%,总投资约2.32亿元,实现了3.46公顷腾退用地100%复绿。项目坚持采用拆用结合的方式,对腾退空间及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的恢复生态基底。践行海绵理念,利用低洼地建设约10公顷的雨水花园(非常态化水面),满足约16万立方米雨水调蓄需求,回补地下水。设有两处约30公顷保育小区,以及22处食源筑巢场所,营造密林、疏林、草坡、湿地等多样生境,增加至130余种植物,有效提升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采用“三级联动”实施机制,统筹政府部门、责师、公众等多方参与实施。推动技术创新,综合运用生态资产化、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利用、智慧生态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措施。

本项目开创性地将拆后利用、社区治理进行系统集成,形成“空间再造-价值重构-治理升级”的良性循环,助力首都“北中轴生态振兴”与“超大社区治理创新”双重战略落地,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实践支撑。

未来展望:打造首都生态修复“北京实践”的国际标杆

建议北京市以全球视野重构生态治理格局,推动从“跟跑者”向“规则制定者”跨越,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北京方案”。通过系统总结16个典型案例的实践经验,北京可打造四大引领性体系:

一是以温榆河公园、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为标杆,构建“防洪安全-生态功能-景观效益-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水环境治理模式,实现从工程治水到生态理水的质变。

温榆河公园生态修复案例

温榆河公园

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中心城区东北部,朝阳、昌平、顺义三区交界地区,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之处,是首都大山水格局的重要生态节点。

按照“拆违腾退—生态修复—功能提升”的梯次开展系统治理,不仅解决了历史环境顽疾,还打造了30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形成具有气候韧性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过程中坚持“低扰动、近自然”的原则,充分利用建筑渣土再生利用技术,将其转化为微地形堆筑材料,实现资源循环。树种选择注重近自然、低维护、高生态效益植物,乡土树种占80%以上。同时增加食源、蜜源植物,并划定“生态留野区”进行生态留白,加强自然带管控,实施荒野化管理模式,营造自然生境与生物栖息地。监测显示,修复后植被覆盖率提升至50%以上,白鹭、野鸭等鸟类种群显著增加。探索水生态修复技术及海绵示范,生态景观用水全部使用再生水,在朝阳示范区内形成多样湿地、立体净化、自然积存、全面蓄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5年一遇24小时降雨不外排,实现“与水共生”的气候韧性目标。

坚持生态惠民、还绿于民,将“生态、生活、生机”三生融合理念贯穿规划建设始终,成为备受市民青睐、亲近自然的网红打卡地,为超大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二是依托首钢园群明湖、金隅兴发科技园,建立工业遗址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为全球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北京方法论”。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区

金隅兴发科技园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北侧毗邻长城文化带,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项目总用地面积177.98公顷,分为厂区和矿山生态修复区两部分,矿山生态修复区占地面积约107公顷。

生态修复时充分尊重原始矿山地形地貌,利用地形起伏布置错落有致的景观,完整保留山上果树及植被,总覆绿面积41.67万㎡,种植7100棵树,绿化率由修复前60%提升至87%。以宗地修复再生、雨洪系统构建、原有植被保留、景观绿化基底为基础,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新模式。对裸露岩石的矿山结合地形进行覆土修复,同时保留一部分岩壁肌理作为工业历史遗迹。使用白蜡、榆树、沙棘、连翘等乡土植物覆绿,巧妙利用原有矿坑布置生态湖泊,借助地势收集利用雨水补充景观水体,保护促进了赤麻鸭、鸳鸯、白鹭等乡土鸟类的栖息繁殖,吸引周边动物群落的回迁,增加动物群落多样性。保留回收利用既有矿石材料约26.1万立方米,构造挡墙、铺设碎石路,并设计布置了极富特色的大地艺术区。

三是以平谷千亩梯田为样板,创新“生态修复+都市农业+文旅融合”路径,形成“京郊生态农场”认证体系,带动传统农业向“三生融合”新业态迭代升级。

平谷区镇罗营镇下营村

千亩梯田生态修复案例

千亩梯田向阳花溪

千亩梯田俯瞰图

平谷区镇罗营镇下营村千亩梯田生态修复项目,2019年完成,覆盖993.79亩土地,成功打造北京市唯一的千亩梯田景观,新增耕地786亩。项目总投资9373.19万元,成为都市农业的新典范。项目坚持生态修复与农业建设相结合,贯彻“两山”理念,不仅修复生态,还打造集农田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增设农业体验设施和“向阳花溪”景观。同时,推进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整合,利用大桃市场改建特色产业展销市场,孵化特色产业。项目实现生态修复与科研教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引入新品种,构建生态田园综合体。修复后,耕地质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该项目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融合生态、组织、人才和产业振兴,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展现大地本源艺术,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产业振兴,打造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耕作区,成为农旅融合新地标。

四是发起全球城市生态修复联盟,搭建跨境大数据平台,推动“北京标准”纳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清单,构建生态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体系。

这些体系的构建不仅将实现技术标准输出-治理模式引领-国际规则制定的全链条突破,更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生态大脑建设,建立生态修复绩效指数与碳汇交易机制,让“生态修复+”战略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北京的实践昭示着:生态治理正在从环境修补升维为城市价值重构——当首钢园的钢铁丛林蜕变为冬奥遗产与生态地标,当平谷梯田的麦浪转化为“京郊生态游”亿元级产业,当亮马河的碧波带动沿岸GDP年增20亿元,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北京方案”的核心价值:以生态为纽带,重构城市竞争力;以修复为引擎,激活城乡共生能级;以标准为旗帜,引领全球治理变革。

朝阳区亮马河生态修复案例

亮马河

亮马河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中心城区的重要排水通道。之前因存在河床淤积、污水直排等问题,进行过清淤疏浚、截污治污等治理,但沿河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仍缺乏带动作用,企业背河发展。2019年,朝阳区政府启动亮马河滨水空间更新改造,坚持首善标准,系统谋划,实施岸线整治、河湖贯通、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亮化和旅游通航等六大工程,贯通18公里高品质滨水绿道,实现“横向串联、纵向通达”,建成“1河2湖24桥18景”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坚持生态优先。对沿河24个排水口污水溯源治理,加大东北护城河向亮马河分水,两岸绿地实施海绵措施蓄积雨水,片区内近50家大型用水企业创建高标准节水载体;打开河道生态空间,拆除各种形式隔离,城市蓝线、绿线、红线“三线融合”,实现“建筑-绿地-水面”无缝衔接。

通过生态修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和吸引力,被评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是朝阳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成为首都绿色发展的“金名片”。

未来,北京应坚持“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三位一体战略,让“北京样板”成为人类城市文明永续发展的灯塔,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案例清单

本内容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北京市规划院提供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