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为姓 温顺与顽强兼具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管弦

2025-07-09 19:55 语音播报

深读

百家姓,牛。

牛是偶蹄目牛科牛属动物,《造化权舆》说:“乾阳为马,坤阴为牛,故马蹄圆,牛蹄坼。马病则卧,阴胜也;牛病则立,阳胜也。马起先前足,卧先后足,从阳也;牛起先后足,卧先前足,从阴也。独以乾健坤顺为说,盖知其一而已。”

乾(☰)为天,为健;健者,“健行”之意;在家畜中,健行者莫过于马,合“健”之义,故乾为马。坤(☷)为地,最是“厚德载物”;坤为顺,柔顺莫过于坤;在家畜中,牛最能负重载物,且温顺服人,故坤为牛。

与马的阳刚之性相比,牛相对具备阴柔之性。而温顺,并不代表软弱。牛,早在岁月的长河中,练就了顽强坚韧的气质。

以牛为姓,自然承载了牛的厚重、朴实与强大。

(清)《春牛图卷》

 

午字出头

牛这个字,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魔力,生活在大江南北的人们,都能因为这个字产生共鸣。“牛人”“牛气冲天”“你太牛了”,在中国文化里,都有一层共同的意思:你太强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马、牛、羊、豕、犬、鸡视作“六畜”,谁家拥有了它们,也就意味着谁家境殷实。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几种动物,六畜是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或生产工具。那么,为什么人们夸奖人用牛,而不用体型相同的马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古代广大劳动人民而言,牛的价值要大于马。

牛既可以用来耕地播种,又可以作为拉车的畜力,人和牛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牛之为畜,人实有赖,既功施播种,亦力被车舆。”从甘肃省秦魏家遗址齐家文化层中发现的黄牛骨可以得知,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已经驯养了黄牛。当华夏文明从采集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牛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作用更是逐渐凸显出来。

牛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一点,在汉代初期体现得很明显。彼时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经济遭受重创,为了早点恢复经济,汉高祖刘邦将勤俭作为国策,多次训导群臣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连乘车规制也有特别规定。于是,梦回大汉,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幅奇异的景象:大街上,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富商达人,出行都乘坐着各式各样的牛车,以至于“牛马车舆,填塞道路”。

相比较于马车而言,牛车的速度虽然不理想,但却是马车最好的替代品。因为古代很多地区马匹稀缺。农忙之时,家里有牛的人在干完自家活后,还可以将自家牛租给家里缺少牛的人,收取租金,又得一笔额外收入。

因为吃苦耐劳的本性,牛成为顽强、有耐力的代名词,还产生了“牛角挂书”的成语,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的状态。《新唐书·李密传》:“(李)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接连而生的“牛角书生”,指勤奋好学的读书人。

牛姓,在人们的喜爱中产生。牛姓起源,主要源自微子、牛父。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被封于微(约为现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宋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是宋国开国国君。据河南济源南官庄光绪二十六年《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无常,毒痡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河南鄢陵、洛阳杨村等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历史传说均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

宋微子以后的宋国,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时,北方游牧部落长狄人屡次入侵宋国,微子之后、时任司寇(掌管刑狱)的牛父率军抵御,在长丘(约为现河南封丘县南)打败了入侵者,自己也不幸战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

(宋)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卷

 

牛缺遇盗

唐代姓氏学家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记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姓解》《通志·氏族略》《姓氏探源》等书均作了相同记载。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牛氏主体,支脉清晰,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牛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很缓慢。牛姓人物除牛父外,文献记载的还有公元前548年射杀吴王诸樊的春秋时期楚国大臣牛臣,赵烈侯时期负责教化百姓的战国贤士牛畜,赵武灵王时期带兵出征中山国的战国时期赵国将领牛翦。牛翦是牛父的后裔,以军事才能著称。

最令人唏嘘的,要数秦国学者牛缺。他是上地这个地方的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有一次,他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沙这个地方时,遇上了一伙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财宝及随身衣物,他便步行而去,看上去依然是欢然的样子,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惜的表情都没有。强盗在一旁看到,不免心中生疑,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身外之物而损害其身心道德。”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而望着牛缺渐渐走远的背影,又相互议论说:“以他的贤明,拜见了赵国国君,必会被任用。如果提到这件事,赵国国君一定会派兵剿杀我们。所以不如趁早杀了他。”强盗们一哄而上,把牛缺杀害了。

一位燕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就集合族人相互告诫,说:“遇见强盗,不要像上地的牛缺那样迂腐。”大家都接受了这种告诫。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到秦国去,走到函谷关下,果然遇上了强盗。他想起哥哥的告诫,便同强盗尽力争夺。争夺不过,又追赶上去低声下气地哀求强盗归还他的财物。强盗生气地说:“我们没有杀你,已经够宽宏大量的了,你却追个不停,我们的行踪都快让你给暴露了。既然做了强盗,哪里还要什么仁义?”就动手杀了他,同行的四五个人也被杀害。

这就是牛缺遇盗的典故,这样的悲剧警醒后人:对于恶人,根本不能讲道理,也没必要体现自己品德高尚。不同的阶层,不可能相融。恶人永远不会懂得善者和君子之好,也永远不会对善者和君子有感恩之心。所以,善良要有底线。如果条件允许,例如身怀绝技、武功高强,那就直接拔刀,将恶人“斩立决”;如果条件暂时不允许,那就先设法保住性命,待来日再将恶人消灭。做人,有时需要像牛的皮、筋、角,可以制作铠甲、兵器、鞋靴,自带韧劲,也自带锋芒,可防可攻,能忍能战。

起源于河南的牛姓慢慢向西北迁移,至东汉初年,牛姓定居于陇西一带,即现在的甘肃灵台、宁夏吴忠、陕西富平和泾阳地区。这一时期,牛氏在陇西形成望族,见诸史书的有武将、护羌校尉牛邯,还有主簿牛崇、县令牛述以及陇西人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等人。

同时,牛姓也向东部和南方扩散。

 

(明)唐寅《葑田行犊图》

 

牛继马后

进入三国时期,牛姓一族经历了一场大劫难,曹魏后期将军牛金被后来的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懿所杀,牛姓遭受灭顶之灾。

曹魏时期,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某天,司马懿在《玄石图》上看到“牛继马后”的话,生出担忧。司马懿又请星象家管辂占卜子孙运势,管辂占卜的结果与《玄石图》的不差毫厘。司马懿很担心司马氏的天下有朝一日会被牛氏夺走,故绞尽脑汁,残害了许多他认为可能成为后患的牛姓之人,其中包括牛金。

牛金在牛姓中很有名。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率领数万人进攻江陵,曹仁遣部将牛金带领三百人迎战,牛金因作战勇敢而崭露头角。后在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青龙三年(235年)、景初二年(238年),牛金又先后随司马懿征蜀与平定辽东公孙渊反叛,因战功显著,官至后将军一职。曹魏正始十年(250年),曹爽被诛,政归司马氏。早因“牛继马后”而猜忌牛姓人的司马懿,在酒席上将牛金毒杀。牛金后裔逃难改姓牢,后又改姓寮。

只是,历史有时很可笑。司马懿本以为把牛金等牛姓杀了就无事了,没想到后来他的孙子、琅琊王司马觐的妃子夏侯氏硬是让马姓和牛姓产生交集,她与牛姓小吏私通并生下了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简直是“不屈不挠”地应验着“牛继马后”。司马睿为牛氏之后,在《晋书》《宋书·符瑞志》等史书均有记载,有人也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魏书·列传第八十四》还说夏侯氏“与金奸通”,称司马睿为“晋将牛金子也”。

《晋书·元帝纪》以寥寥数语,作如是记载:“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司马氏当权的三国魏后期和两晋时期,牛姓发展十分艰巨。直到南北朝北魏时,牛姓才出现大的转机,北魏侍中、鹑觚(约为现甘肃灵台)人寮允,开始恢复牛姓。其子牛弘在隋朝官居吏部尚书,被封奇章郡公。从此,牛姓走出历史阴影,在中原大地繁衍发展,到唐朝时达到顶峰,甘肃灵台的牛氏后裔中,牛仙客为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孺为唐敬宗的宰相。

牛姓的延绵,与牛温顺和顽强的个性有着极高的切合度。

牛全身是宝。牛肉作为一种食物,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牛奶是人类重要的营养品,也为人们所爱。牛的药用价值更是很高,多个部位可入药,有安中益气、补养脾胃、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等作用。

因为低调和实用,从古到今,牛的性格一直受世人传诵,牛姓亦然。(责编:沈沣)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