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作曲技术理论中,曲式学理论的形成,是德国音乐理论家胡戈·里曼在动机和乐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作为重要的理论构建基础,动机本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汪静渊的专著《动机运动模式研究一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为例》系国内“动机”作曲技术研究领域的首部专著。该书聚焦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坚守古典主义传统的浪漫派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器乐作品,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机运动模式”概念。专著系统梳理了西方音乐学界的动机理论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动机的“节拍特征”“节奏特征”与“音程特征”,成功构建了动机运动模式理论。全书理论体系严谨、例证翔实、分析精辟,既可作为音乐专业院校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分析学的重要教研参考,亦可作为公众深入理解与鉴赏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读本。
在国内,有关曲式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显薄弱。有关“运机”的研究,更显不足。但是,动机的历史作用仍有认识的空间,有关动机的研究仍有潜力可挖。
其一,动机是联系音乐和文学的纽带。由于拉丁语系的语言特点,在歌词的起首句中,音乐的节拍常常具有“弱一强”“弱一强一弱”或“强一弱”3种基本模式,这就使音乐中的“动机”具有“抑扬格”“抑扬抑格”和“扬抑格”3类“基本格式”,使动机在相当多的音乐作品中具备了某种核心作用。
其二,动机作为音乐作品中的一个最小单位,常常被称为音乐构建的“胚芽”;这个胚芽具有全曲的“核心音乐蕴含”作用。因此,分析动机、理解动机,即为分析、理解音乐内涵的最初环节。
其三,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动机的应用产生了重要突破。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在其歌剧(乐剧)中首创“主导动机”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歌剧中的不同角色、场景乃至道具,这不但丰富了音乐在歌剧中的表现力,也使其歌剧作品超越了传统歌剧的内涵,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其四,我国现代京剧《杜鹃山》中女主角柯湘“主导动机”的设计,就是借鉴了欧洲歌剧中的主导动机,成功地塑造了柯湘这个人物在不同剧情中的不同性格和情感。这更是一个值得重视、研究,同时也值得发展的表现手法。
因此,动机理论产生后,百余年来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深入专业音乐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中,至今仍在音乐专业理论中广泛应用。动机的研究也需再见新成果,并在“动机运动模式”中再见新认识。汪静渊的专著为世人重新认识、深入挖掘古典时期作曲家作品中蕴含的作曲技术精华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挖掘出动机及其运动模式的理论意义,也为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作曲手段。
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罗列作品的构成及各个结构技术细节,把作品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看似什么都说了,结果却让人感觉什么都没说;二是为作品的技术类型进行归类,在各类中又分为不同的小类;三是从技术的逻辑系统出发,提炼出某种“理论体系”,并将此理论体系进行分类、分层及逻辑关系的表述。
近几十年来,前一、二类研究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研究中占主导位;第三类研究是在建立或总结作曲技术理论体系性成果,因不被广泛认同,成果也只在次要位置。当欧洲古典音乐的器乐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汪静渊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从“历史的尘埃”中挖出了使人眼睛一亮的“新技术”,让古老作品中未被认识的作曲技术,插上新时代的翅膀,为当今的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作者:崔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