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一起重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夏开晗 美编 关印

2025-07-12 08:0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精选出多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展现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的英姿。本期推荐经典影片——《铁道游击队》。

影片介绍

《铁道游击队》是由赵明执导,刘知侠编剧,曹会渠、秦怡、冯喆、冯奇、仲星火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1956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铁道游击队》是中国电影史上经典的战争历史题材影片。该片改编自刘知侠创作的小说《铁道游击队》,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临城枣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同时,影片突出主旋律,充分展现了游击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战士们朴素纯真美好的内心世界,具有人文主义关怀。

此外,影片运用了格里菲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以火车车轮特写与队长骑马飞驰营救被捕的芳林嫂的镜头交替切换,构成加速蒙太奇,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影片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旋律优美,朴素真切,流传至今,广为传唱。

影片人物塑造同样跳脱了简单的“高大全”范式。刘洪的勇毅果决、芳林嫂的坚韧温婉、小坡的机灵莽撞……这些角色带着齐鲁乡土的朴实气息。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战斗机器,而是扎根于土地、有血有肉的乡民。当游击队员在战斗间隙弹起土琵琶,当熟悉的乡音在紧张行动间自然流淌,一种革命洪流下民间生命力的韧性被悄然点亮。六十余年银幕飞驰,《铁道游击队》中那列穿越硝烟的火车依然轰鸣。它提醒着我们:真正伟大的革命叙事,永远不是凌空蹈虚的教条,而是深深植根于大地——根植于那些在铁轨上飞驰的身影,根植于土琵琶悠扬的弦音,根植于民间智慧在时代洪流中迸发的永恒生命力。

1957年,该片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日报》联合举办的国产片评选中被列为最受欢迎的十部影片之一。

剧情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游击队,队员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领导组织下,配合主力部队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飞虎队”。

日军想方设法偷袭“飞虎队”,终使刘洪受伤,但刘洪因此得以被寡妇芳林嫂照料,成就一对爱人。刘洪伤愈后,配合李正指挥作战,大败日军。恼羞成怒的日军欲以肆意杀戮之法激怒刘洪,刘洪中计,准备在微山湖与日军展开正面交锋,幸得李正及时劝阻,“飞虎队”力量才得以保全。修整后的“飞虎队”将沿线日军悉数歼灭,但芳林嫂却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捕。

导演故事

赵明

赵明(1915-1999),江苏扬州人,中国电影、话剧导演,教育家。对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

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曾担任过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助理。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四队。1938年入抗敌演剧二队。

1947年在国泰、昆仑等影业公司任特约副导演、导演。1949年与严恭合作导演《三毛流浪记》。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

1956年执导经典影片《铁道游击队》。1960年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兼导演系主任。

1964年在天马电影制片厂导演《年青的一代》。同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

编剧故事

刘知侠

刘知侠(1918-1991),我国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并写入小学6年级3单元教材之中。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演员故事

曹会渠

曹会渠(1930—2018),原籍山东蓬莱,1930年12月出生于辽宁丹东。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最小。父亲是安东老东华大药房掌柜。1945年到安东高中上学,参加了校乐队和文艺宣传队。

1948年5月,在沈阳读书时参军,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辽吉军区五分区宣传队宣传员。同年底参加辽西战役和解放沈阳的战斗。后该队改编为解放军第49军162师宣传队。1951年随军南下广东韶关,任师文工团分队长。1951年,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举办文艺会演,48军为排演《董存瑞》,把曹会渠调到48军文工团。1951年5月文工团到武汉表演,曹会渠凭董存瑞一角获演员奖,师党委给他记了一大功,并让他代表中南军区去北京参加全军首届文艺会演。1952年被调到中南部队艺术剧院(1953年剧院迁广州,改为战士话剧团),由此成为专业话剧演员。此后演出《曙光照耀莫斯科》《春风吹到诺敏河》《保卫和平》等话剧,其中在北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的话剧《南海战歌》受到新华社记者和戏剧界的称赞,由此曹会渠获军区嘉奖。1964年6月19日晚,曹会渠和战友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南海长城》结束后,受到毛主席上台接见。

1956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扮演刘洪大队长。1958年主演电影《长空比翼》。1976年回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任导演。之后出演了《第十个弹孔》《爱情与遗产》《飓风行动》等多部电影。晚年定居广州。2018年6月底在广州病逝,享年88岁。

秦怡

秦怡,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内地女演员,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她是中国百年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

1939年,她参演个人首部电影《好丈夫》。1943年,由其出演的悬疑电影《日本间谍》上映。1948年,主演爱情电影《遥远的爱》。1956年,在剧情电影《马兰花开》中饰演马兰。1957年,由其主演的体育电影《女篮5号》上映。1963年,主演剧情电影《北国江南》。1979年,由其主演的剧情电影《苦恼人的笑》上映。

1982年,凭借文艺剧《上海屋檐下》获得第1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1987年,主演剧情电影《闺阁情怨》。1995年,秦怡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2011年7月1日,秦怡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出演情景喜剧《活个精神头儿》。2006年,出演战争电影《东江特遣队》。

2009年,秦怡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由秦怡出品、编剧并主演的剧情电影《青海湖畔》首映,她凭借该片入围第7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6年,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0届荣誉委员。2018年9月3日,由其参演的剧情电影《那些女人》上映。2019年9月25日,秦怡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同年9月29日,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冯喆

冯喆(1921-1969),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原名冯贻喆,原籍广东南海(佛山),生于天津,上海圣约翰大学一年级辍学,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曾参加美艺、华艺、同茂等文艺团体,先后演出了《家》《风雪夜归人》《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等40余部话剧。

1946年进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裙带风》《忆江南》等多部影片;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结亲》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1950年回上海,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在《羊城暗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桃花扇》《金沙江畔》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性格演员”当之无愧。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冯喆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一。

冯奇

冯奇(1924-2015),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角色亦正亦反,在《两个巡逻兵》《铁道游击队》《舞台姐妹》《长虹号起义》中塑造了解放军干部、游击队员、老艺人,地下党员等正面形象。也曾在《红色娘子军》《阿诗玛》《春苗》《蓝色档案》等片中成功地扮演反面角色。

有人曾问冯奇:“你长得慈眉善目的,怎么在电影里总演坏人呢?”冯奇叹了口气说:“别提了,自从我在一部影片里饰演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医生后,一上街就有人指着我说‘看,那不是钱济仁吗?’从此,导演就尽让我演反面人物了!”

冯奇在2005年8月,被授予第10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仲星火

仲星火,生于1924年2月5日,安徽亳县人。1946年赴临沂解放区,入山东大学文艺系学习,参加该校剧团演出。翌年随团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文工团(后改为华东军区文工团)。1949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今天我休息》中饰演男主角马天民,在这部喜剧片中,他以不温不火的表演塑造了一位热心助人的普通民警的形象,得到观众喜爱。

1962年他参加了影片《李双双》的拍摄,这也是一部喜剧片,但与《今天我休息》中的马天民相比,孙喜旺更多了一份狡黠与狭隘,仲星火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内心,因而略带夸张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种种毛病,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可爱之处,使观众能原谅他的种种缺点并对他最终的转变产生认同,并获得了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

之后,他又在《北国江南》《欢腾的小凉河》《大刀记》《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中饰演了角色。1980年,他在影片《巴山夜雨》中饰演了乘警老王,这是他继马天民,孙喜旺之后所塑造的又一个较成功的银幕形象,并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影片插曲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每当旋律响起,总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由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陈景熹领唱,1956年随电影《铁道游击队》上映发行。

该曲具有浓郁的山东民歌地方色彩,节奏从抒情慢板跳进到铿锵快板,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是当代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插曲的代表作之一。

2017年,吕其明凭借该曲及《红旗颂》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综合类最佳创作奖 ;2019年,该曲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组织评选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综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齐鲁晚报、中国新闻网、1905电影网等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影视展播

编辑:夏开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