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承载着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在“家校共育”愈发重要的当下,为助力家长与学校形成更紧密、更有效的教育合力,东城区融媒体中心与东城区教委联合推出“‘育’见未来”专栏,特别邀请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接受独家采访,为大家带来实用且独到的家校共育“锦囊妙计”。
走进革新里小学的操场,你会看到这样生动的场景:一年级的孩子们正模仿着小蜜蜂“采蜜”,在趣味接力跑中锻炼奔跑;中年级的学生们跟着AI设备,在“体能战”游戏中挥汗如雨;高年级的篮球场上,“捕鱼达人”们脚步灵活,在竞技中巩固运球技巧。这些充满创意的课堂设计,都出自体育教师祁永红带领的教师团队之手。
体育课“三有”秘诀:
会玩才会学
“体育课不是机械的训练场,而是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练。”有着28年教龄的祁永红道出了她的教学心得。在她的课堂上,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被巧妙地融入一个个趣味游戏中,前滚翻变成了“小刺猬团身”的趣味故事,跳绳升级为花样组合挑战。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的快乐,祁永红特别注重分层教学。面对体能有差异的学生,她会调整游戏难度:同样是跳绳课,有的孩子从单摇起步,有的则挑战钟摆跳、开合跳等花样组合。“体育课要做到‘零淘汰’,”祁永红说,“哪怕一个孩子只比昨天多跳了一次绳,多坚持了一秒钟,都是值得表扬的进步。”
这样的教学理念催生了祁永红的“三有”课堂标准——脸上有笑、头上有汗、眼中有光。下课铃响起时,祁永红总会摸摸孩子们的额头,确认他们达到了运动量。在冬季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们头顶蒸腾着热气,红扑扑的脸蛋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运动后的满足与快乐。
“现在的体育课早已不是简单的跑跑跳跳。”祁永红介绍道,新课标要求的大单元教学,让体育课变得更加系统。以篮球为例,18课时的单元不仅教授运球、投篮等技能,还融入规则讲解、比赛欣赏、心理调节等内容。通过“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设计,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深度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很多学生在课后自发组建球队,把课堂上学到的战术运用到了课外比赛中。
家校共育:
从“健康手账”到亲子运动
在革新里小学,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特别的《健康手账》——这不仅是体育作业的记录本,更是家校共育的桥梁。翻开手账,里面记录着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体育课上的表现、每周锻炼目标以及相关完成情况等。祁永红介绍说:“孩子们为了达成目标,经常主动加练,家长也通过手账更加了解孩子的体能状况,这种可视化的进步最能激发积极性。”
家长张女士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催孩子运动就像‘拉锯战’,现在他每天自己记录跳绳次数,还拉着我当裁判。”像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祁永红发现,当体育锻炼变成亲子互动游戏,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她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家庭运动计划:周一来个“抢枕头比赛”锻炼反应力,周三举办“客厅障碍赛”,周末到公园进行“寻宝徒步”。这些活动不需要专业器材,却能让孩子在欢笑中提升体能。
“其实很多家长不是不重视体育,而是不知道如何科学引导。”祁永红经常收到这样的咨询:孩子运动喊累时要不要继续坚持?选什么项目最适合?为此,她总结出四条实用建议:一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提前两站下车步行回家;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其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不如陪他从自己喜欢的游戏入手”;三是注意运动防护,教会孩子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四是用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表扬,“一个击掌、一次拥抱,比单纯的夸赞或者物质奖励更有激励效果”。
终身体育:
播下热爱运动的种子
“小学体育要为孩子播下两颗种子:一是掌握1至2项能终身运用的运动技能,二是养成主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祁永红常常这样提醒年轻教师。在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塑造品格、培养意志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爱上体育,让运动成为他们终身的习惯。”
祁永红强调,体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更要以兴趣为导向。以学校的棒球教学为例,在课内,每一个学生都会接触基础的棒球训练,其中对棒球运动感兴趣的同学自己会在课后加练,和同学相约实战比赛,“这就是真正的‘教会、勤练、常赛’。”祁永红介绍道。
这种系统化的教学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校棒球社团的报名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激增到现在的八十多人,以至于不得不进行分班教学。更让祁永红欣慰的是,很多毕业生升入中学后,依然保持着打棒球的习惯,周末还会和小学同学一起打比赛。“这就是终身体育最好的证明。”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祁永红看到了体育教育新的可能性。她已经在体育课上尝试引入飞盘、射箭等新兴运动,但也不忘强调传统项目的重要性:“跳绳、跑步就像语文课的识字、数学课的口算,是必须打牢的基础。”祁永红表示,未来她将在个性化教学、跨学科融合和科技赋能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当孩子们走出校门,依然能保持对运动的热爱,能运用所学的技能强身健体,这就是我们体育教育最大的成功。”祁永红说。
策划:郭佳 郑娜娜
文字:马昕竹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