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有位 “苗姐”:用行动诠释助残温情
北京残联官网

2025-07-10 21:20 语音播报

汇爱∙助残

编者按

“善爱暖西城”是西城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出的文明培育系列活动。“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开设“善爱暖西城”专栏,深度挖掘报道发生在西城市民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广泛发动全社会以善行和爱心涵养崇德向善良好风尚,今天刊发第十三期。

王苗育,1981年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身患残疾的她双腿行走困难,手、胳膊都没有力量,连拧开矿泉水都有些吃力。生活布满荆棘丛,但她始终以自律雕琢生命,在广内街道残联工作的20多年来,不喊苦不喊累,“她从来不说自己的难处,也不避讳身体的残疾,除了走得慢一些,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她的同事们这样说道。

她说,很幸运能来广内街道残联工作

2003年,王苗育大专毕业就来到广内街道残联上班,成为一名残疾人协管员,她说:“我很幸运能来广内街道残联工作,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有个地方能接收我,我就很高兴了。”随后的10年里,大家对王苗育的称呼逐渐从“小王”“苗育”转变为了“王老师”“苗姐”,2013年王苗育成功考取了社工,2021年当选了西城区政协委员,称呼和身份的转变,离不开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王苗育原先住在菜市口,后来拆迁到大兴区五环外居住,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坐地铁,6点多出发,需要换乘三四趟公交车才能到单位,除了极特殊天气,每天都能做到8:30前准时到岗。“虽然小区门口就是公交车站,但一开始面对这段路我挺发怵的,因身体矮小、下肢不便,上下公交车就成了艰难挑战。后来司机师傅认识我了,总会将车辆停靠在马路牙子旁,让这个高度差成为我借力上车的支点。”王苗育说,走得慢就早点出门,上班的路程虽然远了点,但广内街道残疾人的点滴需求,牢牢系在她的心头。“大家需要我,这点路不算什么,来回通勤当作锻炼身体了。”

她说,事儿没办完,心里就老惦记着

王苗育口中的惦记,是时时刻刻、事无巨细地惦记。“居民有事儿总找苗姐,办公室电话和手机轮流响。”她的同事说,有的居民来电咨询事项,一听接电话的不是王苗育,留下一句“算了,还是等小王回来吧。”就挂了,“苗姐办完事儿,会根据我们记录的信息,一个一个地回电,随手还会将居民情况记录在她的本子上,后期进行回访。苗姐总惦记着大家的事儿,经常能看到她给居民打电话、发微信,随时跟进居民所办事项的进度。”

广内街道共有残疾人3826名,王苗育把他们每一个人都装在心里,她的几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辖区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与近期急需解决的问题。王苗育常说:“只有足够了解,才能圆满解决。”办公室的电话成了她与居民的连心桥,日均20通的来电此起彼伏,咨询政策细则、业务办理流程的声音接连不断。为了让残疾人少跑路、办成事,她吃透了每一项残疾人相关政策,用专业与耐心织就一张坚实的服务网络。

她说,政策落实到位才有温度

在采访中途,王苗育的电话突然响起。“不好意思,您稍等我一会儿,有居民给我打电话了。”她边说,边在本子上寻找来电者的基本情况。“居民在银行交保险,新规定出台以后补贴方式略有变动,他不太清楚,我帮他跟银行对接一下。”王苗育捂住听筒对记者说。随后的几分钟,她与银行对接逻辑缜密、表达清晰,并与居民详细说明了政策变动内容以及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我自己就是残疾人,知道大家着急的点在哪儿,我多说一些、多做一些,他们就能少跑两趟,居民到相关部门办事时说不清楚的问题,我替他们表达诉求。”

“多说一句”的习惯早已成为王苗育刻进骨子里的工作准则,这份习惯源于长年累月的实践沉淀。她总说:“居民肯定没我了解政策,人家问了一个问题,我就得把前后关联的要点全讲明白。”在她看来,吃透政策、落实好政策的关键,在于真正读懂服务对象的需求。她更懂得换位思考的分量,用感同身受的共情,将一条条政策条文变得更有温度。

“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王苗育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双腿不便、通勤艰难,她总能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3826名残疾人的需求,她牢记于心。那些写满笔记的本子、接不完的电话,都是她以温暖回应苦难的见证。她如微光,在照亮他人的路上,以坚韧与柔情,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来源:北京西城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残联微信公号

 

自强风采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