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⑤|昌平区北小营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区段)生态修复——海绵城市技术绘就蓝绿交织生态游憩画卷
2025-07-11 10: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昌平区北小营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区段)生态修复。

基本情况

01

项目背景

北小营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区段)项目是首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花园城市、海绵城市的创新实践地,也是昌平区深入推进“三水”统筹,建设美丽河湖的重要抓手。同时,北京大学为支持“新工科”建设的国家战略,助力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衔接昌平构建国际一流科教园区,将新校区作为“新工科”的主要阵地,北小营西河则是这一前沿阵地的核心共享空间。

02

生态问题

北小营西河属温榆河流域,发源于南口镇响潭水库,流经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及马池口镇,在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处汇入四家庄河,最终流向北沙河及温榆河。

项目所在区域是北京市重要的地下水补给区之一,也是洪涝高风险区,生态功能重要性突出。但由于历史原因,河道上游段宽度60米,流至场地内则变窄为35米,存在洪涝风险和行洪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

修复前上下游河道对比

和城市中的大部分河道一样,该段河流在历史上是一条形态蜿蜒,河滩遍布的自然溪流,在城市扩张和建校过程中逐步渠化,沦为一条僵直等宽且“三面光”的排洪渠道,丧失了河道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两岸高陡的挡墙阻隔了人水关系,使其成为被遗弃的背面和角落。

修复前河道历史影像对比

修复前河道“人水背离”

03

实施情况

北小营西河修复段全长1.1公里,位于该河道末端,修复面积16.98公顷,建设总投资5233万元,由北京大学出资建设,实施周期从2023年初至2024年中,历时一年半,修复后再现了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自然画卷。

修复前后遥感影像对比

主要做法

项目从前期策划-规划-工程-管理全过程系统谋划,依托昌平区和北京大学区校共建原则,打破各部门条块化管理边界,实现蓝绿统筹。建设过程中,以系统治理和基于自然为修复原则,通过建筑垃圾回用、模块化设计等一系列的工程手段降低项目成本,实现片区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为首都河道生态治理建设提供新样板。

蓝绿统筹,“一体化”设计

该项目在实施管理上创新建立了区校共建的机制,在昌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协调土地权属单位,由北京大学出资统筹建设,资金来源为北京大学自筹。项目将河道两侧各30-40米的公园绿地、道路用地整体纳入治理范围,并与新校区中央广场的改造相结合,真正做到打破园林、水利、学校的管理边界,实现 “一体化”设计、多要素统筹。在建设过程中,多次与昌平区水务局等主要职责部门开展对接和评审,相关单位对项目突破传统水利治理思维的创新探索给予高度评价。项目建成后,为首都描绘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提供宝贵的实践案例。

修复前用地:条块化边界

修复后用地:蓝绿融合

系统治理,韧性海绵

修复以控规单元为基础,实施片区统筹、水陆一体,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完整的海绵系统。基于片区高程数据和径流模拟,再结合规划路网及水系,明确分区管控排水分区边界。各排水分区内,源头围绕教学楼、宿舍楼建立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分散、就地消纳滞蓄雨水;过程通过植草沟传输地表径流,实现减速消能;末端结合河道沿线的湿地、浅滩进一步强化调蓄净化能力,保障入河的水源水质安全,实现弹性海绵。

片区海绵系统图

该片区位于洪涝高风险区内,且存在河道防洪功能不达标的双重压力。设计扩大行洪断面“给水空间”,将现状僵直高陡的挡墙降至常水位以下,两侧缓坡处理,扩宽河道断面。最终将原本35米的矩形断面改造成下口大于40米、上口大于60米非固定梯形断面,并根据两岸用地情况,最大化增加河滩空间。

优化后的水岸形态蜿蜒曲折,形成了多层级的水湾港汊与河滩湿地生境,打破单一行洪功能,在扩大行洪断面的同时增加河道生态容量,提升生态韧性,实现水岸多功能融合。两岸的台地和树岛种植选择耐水施的植物,在不同水位情况下能够呈现各具特色的景观效果,既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空间,也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治理前后河道断面对比图

修复前僵直的河道(2022年11月)

修复后常水位实景(2024年9月)

修复后丰水期实景(2024年9月)

变废为宝,融景于境

项目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降本增效,最终实现单方投资308元的低投入。在材料选择上,设计优先回收利用场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现状拆除的混凝土废料筛选分类,作为石笼的填充材料重新利用,通过建设多级的石笼台地,将原本硬质不透气的混凝土改造成“会呼吸”的海绵驳岸,既能有效节约资源,又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拆除的混凝土废渣作为石笼填充

修复前硬质且高陡的挡墙(2022年11月)

修复后的台地及湿地(2024年9月)

设计也强化中水回用机制,将下游镇区的中水引至河道上游,给湿地补水的同时,也能净化中水水质,保障下游水质安全。

在铺装及其他材料运用上,创新性选用预制材料,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归纳出10种预制组装模块,既减少了建设成本和建设周期,又保障了生态环境品质,同时可重复利用,提高了项目的可推广性。这些模块不仅便于施工与维护,还能确保步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模块的灵活拼接使步道在形态上更加自由灵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更加协调,营造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线型美感。在冬雪初霁的校园中,一条条滨水步道在“新未名湖”的浅滩树岛掩映下,犹如玉带串珠般纯洁无瑕,又不失灵动飘逸。台地中点缀观景盒及平台,色泽明艳,与银装素裹的背景相映成趣,增添了一丝暖意和欢快的气息,整个水岸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

修复后冬季水岸(2023年12月)

活力共享,人水共生

秉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原本人水隔离的水岸空间在治理后转变为共享的滨水生活场所。项目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构建了多样化的滨水游憩系统:有堤路合一的环湖健康跑步道,有依台而坐面向水面的台地阅读步道,有穿梭林间踏荷而行的水上栈道,共同形成富有层次与韵律的水岸慢行空间。绿色自然的生态空间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为思维碰撞与创新灵感的萌发提供土壤,为北京大学“新工科”基地服务国家战略注入生态支撑与人文温度。

修复前大广场缺乏活力(2022年11月)

修复后滨水慢行系统(2024年9月)

修复后水岸休闲共享空间(2024年9月)

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现状河道堤高岸陡,水岸僵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基本丧失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项目建成后协同片区海绵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片区统筹以及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控制的目标。通过去硬还生等策略,新增2.1公顷浅滩湿地,修复1.4公里自然岸线,水岸生境显著改善,吸引了野鸭、白鹭等动物筑巢栖居,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引入的中水经过深度净化后每年为河道提供106万方生态补水、8.6万方校园绿化灌溉及师生亲水活动使用。

修复前驳岸硬化水质恶化(2022年11月)

修复后成群的野鸭筑巢栖居(2024年9月)

修复后鸟类引吭高歌(2024年9月)

修复后的自然驳岸(2024年9月)

洪涝安全显著增强

原河道河窄岸陡,无法满足防洪要求,存在洪涝风险。本项目改变了传统快排的工程思维,通过自然岸线让水慢下来、通过海绵设计给水以空间,从而达到减灾目标。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虽然项目仅实施到60%,依然发挥了显著的减灾效果。经第三方评估,该项目增加调蓄空间10.18万立方米,直接减少受灾面积13.9公顷,使北大纳米电子中心、能源研究所、电子学系、公共教学楼等重要设备财产免受损失。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模拟修复前后受灾范围

修复前狭窄僵直的岸线(2022年11月)

修复后堤路结合、蓝绿交织(2024年9月)

水岸活力不断提升

通过生态修复和水岸慢行系统植入,将河道真正打造成为片区的共享和交流核心。项目在生态的本底之上构建艺术化的慢行空间和游憩场景,建成后形成1.6公里跑步道和5.6公里亲水步道,有效引导人群亲近水岸。同时,沿河的观景盒、观景台、栈道平台等“非正式交流空间”也成为科学家、教授、学生们喜爱的交流场所。现如今北小营西河已经俨然成为北大新燕园片区的名片和片区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修复前水岸缺乏活力(2022年11月)

修复后休闲场景构建(2024年9月)

修复后已经成为新燕园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生态价值持续转化

基于自然的设计和创新举措有效降低了工程投资,相较于北京近期同类型河流景观生态修复一般单价,该项目投资成本低近三分之二。利用海绵可收集雨水灌溉每年节约用水成本38万元,低维护的乡土植被和自播繁衍的地被组合,每年节省180万元地被复种和人工费用。

河道的生态修复也促进了新校区的发展,修复前渠化的河流、硬质的广场,使新校区校园环境缺乏吸引力。修复后的校园环境展现了“新美学”的魅力,深受师生喜爱。

北小营西河的修复也促进了周边土地的开发,撬动周边开发面积9.68公顷,土地总价值22.6亿元,带动周边城乡发展。

案例启示

北小营西河北大新校区段的建设是首都实现蓝绿交织、水城融合美丽画卷的重要实践,也是从“工业文明时代人水对抗”向“生态文明时代与水为友”的理念转型的生动体现。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北小营西河的基于自然的河道修复方法,也为河道修复兼顾行洪和生态提供另一种可能。

注重蓝绿统筹

河道生态修复应立足于流域片区的整体统筹,坚持源头-过程-末端系统治理,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积极协调园林、水务、交通等部门,打破传统部门分割与条块化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设计与建设。

注重功能复合

管理统筹应兼顾生态保护、防洪安全与游憩功能,推动多目标协同,构建复合型滨水空间。在设计策略上,可通过堤路结合、蓝绿融合等方法,科学留足水体弹性空间,提升河道行洪能力与生态韧性。根据不同洪水位精细化布局滨水景观设施,允许部分设施可淹,既能保障亲水体验,又丰富了水岸空间的使用层次与游憩场景,营造出兼具生态韧性与人本关怀的滨水环境。

人水分时共享,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给水以空间提高水生态韧性,同时增大了校园公共空间面积,满足了师生亲水活动的需求。

注重生境营造

构建基于自然的生态基底,通过乡土植物营造适宜生境,其余留给自然做功。空间布局上,增加河滩湿地等多样化生境单元。植物配置上,优先选择野花野草或具备生产性的本地植物品种,既可降低养护成本,又能为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提供稳定的食源与栖息环境,实现生态多样性与管理效率的协同提升。

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低成本、低技术、做法创新,是本项目可推广的重要举措。在材料选择上应兼顾环保性与耐久性,优先使用低维护、高耐久的材料体系,推广模块化预制构件的应用,既保障施工质量与景观效果,又有效缩短工期、降本增效。同时,尽可能实现土方平衡,鼓励就地取材,对拆除材料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生态建设向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市规划院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