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二年(1724),圆明园开始专设八旗护军守卫,选在京八旗官军,前往驻扎,设营总8人,分别统领各方护军。其中八旗护军额为5700多人(包括护军、马甲及养育兵),内务府三旗护军营(雍正十年始设营总一人)为300余人,合称为“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简称为‘圆明园护军营’)”,简选主公大臣统辖营务。皇帝驻园来往,自城至园沿途,派本园护军保卫。圆明园护军营在清代八旗外三营中规模最大、保卫面积最广,其分布范围北达马连洼、黑山扈,西至玉泉山静明园,南达长河边的东冉村、蓝靛厂,东至中关村、五道口一线。
对于这样一支担负着重要任务的护军来说,日常的习武练兵与春秋两季的皇家阅兵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于是在圆明园护军营防区的核心位置,“西苑校(教)场”就应运而生了,它的位置,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绘制的《五园图》的标注,其处于“清漪园(今颐和园)之东,畅春园之北,圆明园之西,乃护军训练及圣上阅武(兵)之地。”西苑教场是一处设有围墙的、面积广大的阅兵场。按照清朝初年八旗军的训练制度,每月的初二、初六、十一、二十一、二十六,在本旗小教场进行操练、步射、骑射,每年的春秋二季,皇帝要在此检阅圆明园护军营,除了列队行进等校阅仪式外,还有骑射表演,对在表演中的优胜者,皇帝还会给予赏赐。
更为隆重的大阅,自雍正以后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年)明确规定:“以后大阅,皆按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1728年)规定举行。”每逢“大阅”,钦天监先择吉日上奏皇帝,皇帝批准后,有关机构分头准备。首先是由“武备院”在阅兵举行地搭建御用营帐,营帐后设圆幄,以备皇帝小憩及更换甲胄用。到了阅兵的当天,高奏礼乐,皇帝前往阅兵营地,兵部恭请皇帝去礼服,换盔甲,然后登上阅兵台,此时军乐高奏,“大阅”开始。阅兵的规模盛大,参加的人数少则四五千人,多则两万人以上。乾隆年间,大阅的阅兵地点基本固定,除了在南苑定期阅兵外,还在香山、西苑检阅御园护军将士,并在这两个地方各修建了一座用于阅兵的“阅武楼”。
西苑的阅武楼建于乾隆年间,位于西苑教场的北面,与教场隔河相望,建筑坐北朝南,规模很大,巍峨壮观。其建筑结构为三层。第一层为月台,南北长,东西窄,高六尺六,外侧用条石包砌。第二层为方城,前后平列三门,城高一丈九。第三层为城楼,为歇山庑殿顶,上悬“诘戎扬烈”之匾额,其抱柱上有两副对联,一联为“辑宁我邦家,以时讲武;懋戒尔众士,于兹课功”,另一联为“讲武惟期征有福,居安每念式无愆”,均为乾隆皇帝御书。
据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春,乾隆皇帝命成都将军明亮携大小金川土司入朝,“与朝正外藩,及年班回部,并哈萨克使臣等,同与朝贺赏赉。适于阅武楼阅武,因命旧藩新部,及此次瞻谒之土司甲尔參德沁等皆得与观。”(《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四)乾隆皇帝借此用恩威并济的手段来稳定边疆的藩部与土司,维护国家的统一。此次检阅之后,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即兴赋诗《阅武楼作》,“节前阅武甸场宽,组练生光了弗寒。可勿用仍要以备,不忘危敢恃其安?新疆旧部兹同扈,北貉西戎许并观。破险冲锋或经见,正旗堂阵俾初看。销兵气共阳和鬯,训旅心殷扬觐难。示义方还颁礼赐,武臣英重诩登坛。”他还邀请30位前锋校(相当于排长)以上旗营官员到清漪园内赏景赴宴,将宫廷御酒“菊花白”赐予将士们品尝。清朝宗室奕绘在道光十三年春也曾写有《将军庙晚眺》七律诗,其中也言及西苑阅武楼:“阅武楼前春水生,将军庙外晚霞横。西山近在园扉里,雪糁烟糊画不成。”
随着清王朝的逐渐衰落,“大阅兵礼”被取消,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除了将京西多座皇家园林焚毁外,还将距清漪园咫尺的阅武楼焚毁,“其大宫门、大东门,及大宫门外东西朝房、六部朝房、内果房、銮仪卫值房、内务府值房、恩慕寺、恩佑寺、清溪书屋、阅武楼等处均被焚烧”,只留下月台,从此清廷再也没有在此举行过阅兵仪式。清末民初在阅武楼附近逐渐形成聚落,遂成街巷,仍称阅武楼街,其尚存的月台等残迹隐没于民居中,直到2007年被拆除,而今已无踪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