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09:00
沈湘平教授撰写的这本《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以丰富的知识、敏锐的眼光、宽阔的视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曲折和丰满的过程,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文化哲学著作、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著。
从历史文化哲学视角立体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纵览全书,作者运用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西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知识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该著作历史感非常浓郁,通读全书,基本上可以让读者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想史和实践发展过程,能够让人系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围绕现代化问题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的实践过程。这本书与同类作品不同的优异之处就是,其从独到的历史文化哲学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来解答中国式现代化之问
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或者说重要的学术贡献,就是把“中和位育,安所遂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来认真系统严密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之问——有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存在?全书用近一半的篇幅以“中和位育,安所遂生”为中心对中国式现代化之问作了深刻、全面的历史文化分析和阐述,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作者以严谨的科学精神认真考析了“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核心要义。首先,“遂生”是目的。“万物本乎天”,而“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万物和人类提供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当然,生命的欲望不仅在于“生”,而且在于在生存(being)基础上追求好好地生存(well being)。其次,“安所”是“遂生”的物质前提。何以遂生?“与天地合其德”的结论就是安其所、守其位。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在终极的意义上,只有安于天地设置的所、守住天地赋予的位,才能生存发展。最后,“中和位育”是实现“安所遂生”的文明基础。它解决的是人在宇宙间如何以最道德、文明的方式选择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建构最能保护每个人利益和最适合每个人天性发挥的社会机制。基于以上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是基于生命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发展观、人本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系统、自然协调、相互成就、中正和谐、适宜人的永续发展。
作者还具体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起来”,追求进步、以发展“赶上时代”;“富起来”“强起来”,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安所遂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思想基因,集中体现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代表的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代表的社会观,以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平等取代霸权、结伴取代结盟的文明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的生态观。作者认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不会走向一种本能的、低级的民族主义,而是使得人类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民族性和人类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类普遍实现美好生活的安全文化伦理。
通透开阔的视野展现出历史文化哲学现代化研究范式的魅力
本书从中国式现代化成因入手,把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等关于世界现代化以来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种种预测、思考、判断、论述都非常详细地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从韦伯关于中国现代化缺乏理性主义的命题,到五四时期吴虞等打倒孔家店的愤怒,从马一浮、梁启超、杜亚泉、辜鸿铭、熊十力等东方文化派,到胡适、陈序经等全盘西化派,再到主张心性之学的徐复观、牟宗三、方东美、杜维明、成中英等新儒家学派,一直到当代的费孝通、季羡林、冯契、汤一介、楼宇烈、张立文、方克立、冯天瑜、郭齐勇等众多学者的相关思想……书中尽可能多地介绍了各种学派、各个年龄段的学者的现代化观点,且作了比较客观公正的概论。
这样的写作方法使得全书视野开阔通透,不仅可以使读者极大地获得信息,而且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思想碰撞。这些名家生活的时代和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承担起了阐述中国现代化问题开宗立派的任务。这个内容也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哲学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巨大魅力和勃勃生机。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