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语出惊人:不太建议演员读书
艺绽公众号 | 记者 金力维

2025-07-11 21:34 语音播报

文娱
进入
艺绽微信
看更多
+ 订阅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我不太建议演员读书。”

截屏2025-07-11 16.09.48.png

在近日举行的电视剧导演高级研修班上,著名导演张黎这句话音未落,课堂上已经一片哄笑。接着,张黎用长达两分钟的表述,详细解释了他的观点。

首先,张黎认为演员读书学到的仅是知识,这些知识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学到。

演员这个职业或者说他是一种生物,最重要的是直觉,是整个身体每一个毛孔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读书读不透,还不如不读。

现在整个互联网有很多东西也都可以达到读书的目的,无非是多一些常识而已,可能有些知识,多了些聊天谈资,但永远成为不了智慧。

其次,他认为读书会使演员不自洽。

读书容易使自己(演员)陷入“这样不行吧,这样不好吧,这样不对吧?”很多不能自洽的境地,这是演员最大的问题。

张黎不建议演员读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看来读书与感性表达矛盾,好的表演一定不是读书多的结果。

最不应该被限定的就是演员,这个不设限,包括自己的自我觉醒,还有我们可能在学表演初期,有一个解放天性。最终能在镜头前大放异彩的是他的感性,永远是一个感性的瞬间,但一定不是知识,一定不是读书的结果。说我读书读很多,我演得比你好,绝对不这样。

图片
01

作为曾执导《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少帅》等作品的著名导演,张黎这番话是否偏颇?

截屏2025-07-11 16.21.11.png

评论区里一目了然。

截屏2025-07-11 16.50.24.png
截屏2025-07-11 16.50.08.png

张黎一番话用“说句大不敬的话”开篇,他的“大不敬”,不仅是演员职业的大不敬,也是对观众的大不敬

今年两会期间,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谈到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截屏2025-07-11 16.16.32.png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谈到艺考改革,提升演员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因为好的角色必定是深刻的,深刻的表演来源于演员深厚的底蕴。提升演员文化修养没有捷径可走。”

IMG_9593.jpg


读书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必要途径。


图片
02

演员的文化素养包含技艺、感知、认知、审美等多方面,提升需要拾级而上。

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在开拍前给演员开设学习班,共同研读原著并听红学家讲课。饰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在时隔多年后接受采访,仍能把林黛玉分析得娓娓道来。

截屏2025-07-11 19.37.00.png

不建议演员读书的张黎导演,则是通过身体感知刺激演员表演。

拍摄《四十九日·祭》时,有一场戏是演员宋佳在教堂后院拖着浦生小妹的棺椁下葬。拍摄时,张黎没太多解释,让宋佳拖着棺材一次又一次重来。宋佳说:“导演最后用的一定是我拍的最后一条。人本能的那种精疲力竭,跟演出来真的不一样。”

张黎拍摄《大明王朝1566》大结局时,剧组拍了一天,所有参与人员都没怎么吃东西。最后,饰演海瑞的黄志忠几乎是在崩溃、虚脱、心跳和血压都不正常的情况下拍完最后一场戏,事后接受采访时他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浑身哆嗦,手、脸、脚都麻了。”


图片
03

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观念,即演员只要能演好戏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有文化。社会上也早已形成了一个强势的“偏见”:孩子读不好书,可以考虑去当演员。

演员郝蕾就曾提到,有朋友把学习不好的孩子拜托给曾担任表演老师的张颂文。郝蕾的评价是:“特别吓人!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

截屏2025-07-11 17.22.34.png

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疾速发展,演员中的“九漏鱼”和“绝望的文盲”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演员自称是“本色表演”。

截屏2025-07-11 20.22.54.png

与之相伴的现象是,很多年轻演员演技仅粉丝可见;接受采访时无法用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更谈不上体会和感悟。

可见,建立在“阅读不理解”上的“本色表演”,未必是演员在主动塑造角色,可能只是本能宣泄。

截屏2025-07-11 17.05.23.png

张黎导演认为:“好的表演一定不是读书多的结果。”可演员表演能力的提升,绝对不是读书与不读书的二元选择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