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微改革、解码微创新|旧书邂逅新知,探寻文化新生
2025-07-12 08: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区委深改委各改革专项小组、全区各部门、各街道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抓好“微改革、微创新”作为推进改革落地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批彰显东城特色、解决急难愁盼的改革举措,在深化党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委改革办、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走近微改革、解码微创新”专栏,陆续刊发部分优秀案例做法、经验成效、跟踪报道,进一步推动讲好东城改革故事、展现东城创新成果,打造更多新时代核心区基层改革的生动样本。本期推出《旧书邂逅新知,探寻文化新生》。

书香遍撒巷陌,“旧书新知”品牌活动正在东城区内的不同空间展开。从北京中轴线北端、镌刻着700余年历史的钟鼓楼到焕发青春活力的龙潭中湖公园,从象征着文化与传承的新春庙会到遍布街巷的社区文化空间,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突出“旧书+古建”“旧书+品牌”“旧书+产业”“旧书+社区”理念,聚力打造“旧书新知”品牌,让这一覆盖全年龄段的阅读推广行动,不断勾勒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图景。

延续城市文脉

以书为舟畅游历史长河

漫步钟鼓楼,古韵书香两相宜。当千年钟鼓唤醒书香,一场穿越时光的旧书市集在历史回响中热闹开卷。熙攘的人流与古老的钟鼓楼相映成趣,为这座历史地标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古建新声,书香致远。每一本旧书都承载着一个故事,在信息“快餐化”的时代,这份沉淀的故纸墨香尤为珍贵,也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不少“小确幸”。旧书市集现场,一座以“我在鼓楼读书”为书籍封面的艺术装置以鼓楼为背景,中间区域设计为透明亚克力板,引来众多书友和游客纷纷驻足打卡拍照。“既古朴又时尚!”外地游客小陈将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在历史建筑定格读书瞬间,既有仪式感又有文化感,让人们真正体验到时光的厚重与书籍的生命力,也让传统文化以青春姿态绽放活力。

纸页间历史流转,砖瓦下古韵盎然。位于磁器口东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是曹雪芹从南京回到北京后的第一居址,也是最初构思《红楼梦》、完成初稿的地方。在这里举办的“旧书新知 书香致远”系列主题活动首场“旧书新知话红楼”活动,吸引诸多读者和“红学”爱好者到场参观、选购。

古书沉香与古建雄姿交汇融合,别有意蕴。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众多历史建筑。一年来,东城区选取钟鼓楼广场、地坛公园、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文化地标,举办“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等活动,让读者在古建中感受旧书历久弥新的鲜活生命力。

整合全域文化资源,东城区串联区域文化地标,联动25家特色实体书店,推出7条旧书打卡线路,引导更多读者深入挖掘“藏”在书店与旧书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粹,了解区域人文历史、感受东城书香魅力。

聚焦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东城区创新推出“礼赞中轴”旧书体验活动,开展8场中轴线文化讲堂,邀请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韩茂莉等知名学者走进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等文化空间,探寻古都历史文化脉络。

构建品牌体系

以书为媒融通消费业态

有温度、有内涵、有感知的活动是活跃旧书市场的“揽客招牌”,系统、全面、周详的政策体系,则是其永葆活力的有力支撑。在实践中,《东城区繁荣新时代旧书市场的若干措施》重磅发布,旨在进一步发挥区域出版社、实体书店、领域专家在旧书市场的资源优势,通过打造旧书市场流通网络平台、古籍善本展示交易拍卖平台、旧书展销服务平台、旧书市场文化传播平台,促进旧书市场上下游有效链接和发展协同。

为完善旧书流通网络,东城区全面优化旧书业务营商环境,推进出版物发行零售“一业一证”改革。推动建设覆盖全区、便捷高效的旧书回收点位,打通旧书流通环节。发挥嘉德艺术中心、保利拍卖在艺术品交易拍卖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新增“精品旧书”专区,精挑细选的书目中不乏罕见的初版本、名家签名本以及难寻的珍稀版本;嘉德2024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笔墨文章 信札写本”专场总成交额1729万元,持续扩大了古籍善本的全国交易份额与比重,让存世珍宝熠熠生辉。

旧页轻抚,新知绽放;东城风华,薪火相传。东城区用好区域“文化人多、读书人多、民间藏书多”的天然优势,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城市气质品质。放大联动示范效应,在“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推出“旧书新知”销售专区,在地坛、龙潭庙会专设“旧书新知”板块,越来越多的文化品牌与旧书紧密结合;丰富活动体验场景,举办摩天轮之夜闲置图书专场,在碧水蓝天映照下的“森林市集”上,文化创意与艺术活动中穿插旧书文化元素,让闲置的旧书“漂流”起来,不断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文化体验。

与此同时,东城区融通旧书消费业态,激发旧书文化衍生价值。2025年春节期间推出的“金蛇献瑞”文化消费券,在10余家书店上线“旧书新知”特别优惠券,推动“品书香”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以书为媒、以市聚人、以文兴业”的模式,不仅让旧书焕发新生,更激活了文化消费的“一池春水”。

引领文化时尚

以书为基涵养书香生态

“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随着旧书不断进入城市空间、丰富市民的休闲场景,空间也借助旧书增强了文化属性,衍生出了新的时代价值,形成了一道厚重又生动、丰富又多元的文化景观。

东城区作为老城书店密度最高、书香味儿最浓的区域,实体书店数量突破190家,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指标位居全市第一。借助这一优势,东城区将繁荣旧书市场工作作为实体书店“四进”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旧书资源直抵基层,构建起有温度的阅读生态。

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北端,灿然书屋静静伫立。店内的“老舍的城”北京文化主题专架上专门设置了旧书专区,展示着不同年代、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老舍作品。“一位天津读者翻到了自己小学图书馆收藏过的老舍旧书《鼓书艺人》,当即就把这本书收藏了。一位法国游客曾在店内看到了法文版的《茶馆》,特别惊叹于这种奇妙的缘分。这就是旧书带给人的独特情感链接。”中华书局书店业务部负责人、灿然书屋主理人吴魏说。

在基层,旧书活动同样多点开花,旧书文化有了全新的拓展和延伸。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举办“肆时藏书节——因书而遇”旧书漂流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沉浸式朗读环节,在《阿伽门农》的剧本朗读中,读者化身“剧中人”,体验不一样的阅读。

朝阳门街道“时光书卷”、北新桥街道“邻里读书荟”……依托街道便民服务网络,东城区创新策划了“邻里共读 旧书陈香”系列活动,紧紧抓住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串联公共文化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空间,编织书香满溢的社区生活网络,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旧书赏读服务。以旧书为媒介开展邻里新社交,旧书承载的情感与记忆链接起更多社区居民,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旧书,是时光的见证者,其流转背后隐藏着知识传播的脉络与时代变迁的印记。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旧书新知”品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唤醒着沉睡的书籍、激发着阅读的热情,为东城再添文化新名片。

策划:郭佳 郑娜娜

文字:李滢

图片:区委宣传部 王峥 嘉德艺术中心 美后肆时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