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21:37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有一座水利工程已经持续运行了2281年,它就是都江堰。都江堰不仅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生活生产供水,以及防洪、发电、养殖等多项任务,是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作为现存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体系,都江堰从创建到成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据传它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于公元前256年主持始建。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渠首包括分水工程“鱼嘴”、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引水工程“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里记载:“于蜀,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凿离堆”指的应就是开凿宝瓶口这一工程。
西汉文帝时期,文翁任蜀守,史料记载他“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穿湔江口”的工程不仅使得都江堰灌溉面积扩大,而且也使都江堰的内江水系与沱江相联,都江堰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到了唐代,都江堰灌区不仅继续延伸至成都平原南部甚至岷江中游,而且灌区的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从渠首到灌区已形成了较严格的岁修制度,保证了都江堰永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1935年,都江堰的鱼嘴首先改用水泥来修筑,鱼嘴由此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一个传统工程结构与现代水工结构的结合物。此后,飞沙堰、鱼尾、金刚堤等工程设施陆续采用水泥修筑,意味着现代水利技术、建筑材料与古老的水利工程型式在这一水利工程上达成了调和,并且使都江堰重新焕发生机。
2018年,当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时,它作为一个古老的灌溉系统,形象地向世界人民展现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其创建、发展并具有突出价值的有关遗物和遗存,包括竹笼、杩槎等古代人民根据都江堰河床特点和当地资源条件而创造的水工构件,标记飞沙堰和人字堤水文测量设施的水则和卧铁,每年春季岁修完成后的开水节,“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以及都江堰本身所体现的“乘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智慧,都共同构建了遗产内涵。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四川——自由中国的心脏》中对都江堰这么评价:“将超自然、实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过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