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间传说引入正史,便有了这样的北京“五镇”故事
2025-07-12 22: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研究历史,其实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减少谬误、接近真相的过程。研究历史,是需要在掌握充分史料基础上,把历史的逻辑链梳理清楚。但做好这件事,过程是十分艰苦的。

近日,笔者阅读了一本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朝阳段流域历史文脉”的书籍。在书中,发现了闻所未闻的表述,是关于北京“五镇”之说的(以下是节选部分):

北京的“五镇”之说,是基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信仰的思想文化体系。永乐皇帝专门建置“五镇”的根本原因,是他凭借“靖难”发兵,以武力夺得皇位后,极力主张迁都北京。为了平息群臣百官非议,专设木、金、水、火、土五方五镇,以标示其皇位奉天承运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燕王朱棣凭借“靖难”发兵,攻打南京城夺取皇位,于1403年在南京即位,建元永乐,史称明成祖,俗称永乐皇帝。登基伊始,朱棣便有意迁都北平。意在天子守国门,巩固北方边境制衡北元、辽东,控制南北。然而迁都北京绝非易事。

为平复迁都非议,永乐十八年(1420),朝廷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宣布“北京实为都会,地势雄壮、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强调建都北京,奉天承运合乎正统;经过实地堪舆卜筮,体现天地人和的天道。

北京五行(木火金水土)五方(东南西北中)五镇的设立,也是为强化这一目的,按照汉代古制,用来辟邪镇城。它们依次是:东方“木镇”皇木厂巨木、南方“火镇”永定门外燕墩、西方“金镇”西郊大钟寺巨钟、北方“水镇”德胜门内镇水观音庵(建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清代改以昆明湖铜牛为水镇)、中央“土镇”紫禁城北万寿山(今景山)。

北京五行五方五镇的设立,是当年辅佐朱棣发起“奉天靖难”夺得帝位、俗称“黑衣丞相”的姚广孝主持的。他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主持铸造监制的西方“金镇”永乐大钟(放置在城西万寿寺,清朝移至觉生寺,即今大寺),内外刻华严经一部。因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杀戮过度,铸大钟刻佛经消孽,旨在镇压鬼魂,为皇帝和国都祝祷祈福。

此上内容,意在讲述一个永乐帝设立“五镇”的历史故事,但这个故事到底有多少靠谱之处呢?首先一个漏洞,就是西方“金镇”的永乐大钟。此钟虽说铸造于中轴线以西、鼓楼西大街路北的铸钟厂,但它一直被放置在中轴线以东的汉经厂(多年之后,是智珠寺、嵩祝寺、法渊寺的所在地);直到明万历年间建造万寿寺,才想着要将此钟搬迁。而且,铸造永乐大钟,究竟与朱棣“杀戮过多”有无干系,如今也无法定论。

第二处漏洞,是北方“北镇”的镇水观音庵(法华寺)。如今,这里以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的名称,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且不说水镇为何不用“水”(尽管围绕观音庵的,是积水潭;临近铜牛的,是昆明湖)。这水镇之物,由一座庙改成一尊铜牛,也是颇为奇特的事。

如果前两者都不甚靠谱,那么所谓朱棣设立“五镇”之说,又是从何而来?

如今,已经有学者指出,所谓“五镇”的说法,基本定型于晚清民国时期。这或是当年北京旅行指南的宣传词。退一万步讲,即便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五镇”的说法,也不可能是朱棣设立的,更不会为了迁都寻找这样的理由。

所以,将民间传说(或许是自编的传说)引入历史叙事,或不是学术类著作应有的态度。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