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王晓棠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自幼便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家庭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她早早踏上京剧学习之路,尽管童年因战乱辗转多地,从开封、南阳、武汉到重庆,再到南京、杭州,但对京剧的热爱从未有过一丝动摇。这段独特的成长经历,不仅为她日后的表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赋予她坚韧不拔的精神。
1
演员是一生的事业
1952年,18岁的王晓棠来到上海,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京剧团,开启了她的艺术征程。初登银幕,王晓棠便凭借《神秘的旅伴》中彝族姑娘小黎英一角崭露头角,其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让观众眼前一亮。此后,《边寨烽火》《英雄虎胆》《海鹰》等佳作频出,她不断挑战不同类型角色,无论是纯真的少数民族少女,还是狡黠的女特务,亦或是英勇的民兵连长,她都能演绎得入木三分。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上映,将她的演艺事业推向巅峰。一人分饰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金环和银环,她凭借精湛的演技,通过细微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变化,将金环的泼辣豪爽与银环的温婉细腻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
除了演员身份,王晓棠还涉足电影导演领域。1975年3月,她自编自导自演以华侨爱国精神为题材的电影《翔》,正式开启导演生涯。此后,她执导了以“不忘老区人民”为主题的影片《老乡》,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深刻思考。1984年,王晓棠被任命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并于1992年出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在任期间,她带领八一厂推出《大转折》《大进军》等被大家熟悉的战争题材电影。2001年,她自编自导的电影《芬芳誓言》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彰显出在导演方面的深厚造诣。
2
内外兼修的养生心得
岁月流转,如今91岁的王晓棠,依然精神矍铄,风采依旧。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与她独特的养生心得密不可分。
晚餐“四不过”
在饮食上,王晓棠遵循合理膳食的原则,尤其注重晚餐的“四不过”:不过甜、不过荤、不过晚、不过饱 。她深知晚餐吃得过于甜腻、荤腥,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导致肥胖、血糖升高等问题。而过晚进食则不利于消化,影响睡眠质量。保持晚餐不过饱,让肠胃在夜间能得到适当的休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日常饮食中,她会选择多样化的食材,保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同时减少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散步益于老年人
坚持适当的身体锻炼也是王晓棠养生的重要一环,她认为“散步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每天早晨她都会到公园散步,散步的时候,会专门挑选有花草的小路行走,一边漫步,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花草的芬芳,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遇到不高的楼层,她会放弃乘坐电梯,选择爬楼梯,增加身体的活动量;去看望朋友时,如果距离不是很远,她也常常安步当车 ,享受步行途中的惬意时光。
阅读是个好习惯
尽管年事已高,王晓棠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这种热爱让她的内心充满活力。她每天都会安排阅读时间,阅读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科技,书房里堆满了各类书籍 。她认为脑子越用越灵,持续学习就是最好的“抗衰老药”。她也依然关注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对新的电影作品和电影人给予关心和支持。她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从他们身上汲取新的思想和活力,让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她的精神世界充实而丰富,这也是她保持年轻态的秘诀。
从演员的灵动、编剧的细腻,导演的深刻,再到厂长的统筹,王晓棠在多重身份间从容切换。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是永不停歇的学习脚步,是在磨砺中愈发坚韧的意志,是于岁月里不断丰盈的内心。“谦受益,满招损”,这不仅是她始终恪守的人生态度,更藏着一份历经风雨后沉淀下的生活智慧,让她在每一段旅程中都活得通透而有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