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08:49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国有企业在其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国家工业密码》一书以国有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为起点,用52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回顾了国有企业打造国家工业体系的艰辛之路。
探索中国现代工业体系路径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如何建设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用七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需要建立一个有志于实现工业化的有为政府。1896年,刚刚经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李鸿章,在访问德国时向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第一任首相)咨询强国之略。作为中国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洋务运动只是靠几个洋务派官员小范围发动,缺乏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几乎同时起步的日本成效相差万里。直到新中国成立,一个统一的、有志于实现工业化的中央政府才真正建立起来,其强大的社会资源调配能力,为建设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这一选择一方面是基于在短时间内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诉求,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当时苏联的深刻影响。该书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国防、能源、钢铁、建筑、交通、汽车等重工业领域的故事,这与国家早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息息相关,也反映出国有企业为执行国家战略而形成的布局结构特点。书中也展现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零起步的征程,奠定了今天我国数字化的基础。
第三,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1991年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停工,黑海造船厂厂长黯然说道,“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书中有张“歼—15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配图,如今“瓦良格号”已被改造成了“辽宁号”。凭借举国体制,中国创造了“两弹一星”、大庆油田、南京长江大桥等一系列工业奇迹。
第四,中国特色的产业队伍建设。党建引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压制井喷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激励有志青年的报国热情。正是有了全国工人和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苦的努力,在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外国专家的撤离和合同的终止,中国自力更生把工业体系坚持下来并发展壮大。
第五,改革开放跨越发展。中国抓住技术换代机遇,发挥大市场的优势,打开国门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在联合国统计的五百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二百二十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工业增加值从改革开放前占全球不足5%到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2%。《国家工业密码》透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艰辛与成就。
在高质量发展中再创辉煌
当前,西方霸权对中国的崛起极限施压,妄图延缓中国工业化进程。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面对新形势,国有企业更是重任在肩,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率先示范、主动担当,发扬《国家工业密码》中所揭示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志,在高质量发展中再创辉煌。
第一,推进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央企70%的资产集中在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为央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最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和电信运营商等数十家央企宣布,已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全面接入企业自有的AI大模型,加快数据驱动数字化转型步伐。
第二,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央企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使命,扬长补短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传统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加大战新产业培育和开拓力度,例如中国三峡集团布局新能源,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企业;东风公司不断加快从传统燃油车企向新能源车企转型;兵器工业集团正在将红外成像技术与量子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近年来,医药、食品等轻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加快布局生物技术;盐业企业纷纷利用废弃盐穴发展新型储能;部分造纸企业则瞄准新材料领域发展。一些国有企业还从投资的角度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第三,发挥国有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枢纽作用。新型举国体制诞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中凝聚多元主体创新合力。国有企业强化使命担当,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为民营企业提供广阔的产业合作和市场应用平台。同时,国有企业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不仅关注近期可以产业化的技术,还将眼光放到未来产业技术的培育上,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的引领者。
第四,重视产业团队与人才的建设。该书中每一个故事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见物更见人,每一件大国重器都是由科技领军人物和大国工匠的心血凝成,离不开成千上万产业工人的托举。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在2025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这本书的出版向读者展现了国有企业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回顾过去的同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希望该书能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路标之一,聚合有识之士,拥抱伟大时代。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