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代女播音员——姚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卢北骅

2025-07-14 09:15 语音播报

时事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也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八十五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作为后辈,深深地怀念我们敬爱的母亲——姚文,并回忆那些抗日战争时期艰难困苦的岁月,以及为抗日战争胜利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先辈们。

1923年3月23日,姚文出生在上海一户贫农家里,父亲早逝。1936年初,姚文刚过十三岁。眼看日本鬼子的野心一天比一天猖狂,在她大侄子姚鲁进步思想的启蒙下,懂得了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决心为挽救祖国危亡而出力。姚文与周围的小伙伴一起,参加了上海市职业界救国会组织的读书会、护士训练班和农村访问团,并与小伙伴上街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间或到市郊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上海沦陷了。在抗日宣传的感召下,姚文不甘心在日寇占领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于1938年7月随“小小流动剧团”,一路上边宣传演出,边冒着敌机轰炸前行奔赴延安。途中多次遇日本人轰炸,她亲眼目睹房舍被炸得满目疮痍,被汽油弹烧焦的人,成为黑黑的缩成很短很短的尸体。在悲愤万分的同时,也增强了她的抗日斗志。9月6日全团冒雨到达安吴堡青训班。1939年春,姚文被编入“西北青年战地工作五团”,到晋东南太行山山区前线。姚文随团不管是夜行军,突破封锁线,还是跋山涉水,吃豆面野菜,在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情况下,都无所畏惧地穿梭于敌情严重的前线,为抗日军民做救亡演出。1939年7月6日,经指导员居洪同志介绍,姚文在前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她激动得心潮澎湃,发誓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

1939年12月,姚文被选送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的心情异常激动,延安是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她与同学或坐着胶轮车,或是徒步,白天行军,晚上宿营,一路跋山涉水,终于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延安。姚文被分在延安女子大学六班,1940年,姚文在学校里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物质生活是很艰苦的,每天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小米锅巴香香的,可以当点心吃。菜是土豆白菜汤,面上漂着几滴油花。在周末,宰杀自己饲养的猪可以改善一次伙食,吃到肉和白面馍馍。延安的冬季天寒地冻,她们十几个人住在一个窑洞里还是冷得不行,同学们只能用自己的毯子掩住门窗保暖。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她们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精神十分饱满,相互间充满了革命友爱和关怀,充分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延安精神,姚文深深地感到了革命队伍中,同志之间无限温暖的情谊。

1940年入冬,姚文正在延安女子大学学习,组织上让她到延安新华通讯总社去。到了以后才知道,是调她去三局九分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播音员。一次正常的调动,由于岗位在中国人民广播历史上的特殊性,使姚文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任女播音员,也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那之前,我党还没有广播电台。1937年,毛泽东提出要创办广播电台,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全国、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边区被蒋介石封锁,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不能被广大敌后根据地的人民听到。因此,党中央非常重视广播电台的创建。1940年初,周恩来养伤回国时,与苏联协商,得到共产国际援助的一台广播发射机,几经辗转带回延安。除此之外,一无所有。1940年3月,中央成立了广播委员会,选定延安以西十九公里的王皮湾为台址。中央通讯局局长王铮,新华社社长向仲华负责筹建广播电台。周恩来亲自调派曾经在清华大学学习电机工程的傅英豪、唐旦夫妇,来延安解决技术问题。军委三局抽调了三十多人,成立了九分队,承担文字广播、口语广播任务。发射机的组装、损伤件的修复、补缺器材的制造,都由三局的材料厂和九分队的同志们承担了。

由于没有经验,大家边拆修边学习,最大的难题是电力设备和燃油。没有发动机,技术人员用汽车上拆下的马达和旧锅炉改装成发电机。没有燃油,从榆林搞到一套小型煤气生产装置,自己烧木炭产生煤气,代替燃油。没有天线,把破铜盆、子弹壳熔化,煅打成铜条自己组装,将几根粗壮的树干连接形成Y型,竖在山顶当作发射塔。周恩来还派人把自己乘坐的汽车引擎拆下,送过来轮换使用,以保证广播的电力供应。匮乏的物资条件,使得安装调试工作进行得十分的艰难,经过无数次的调试,终于让沉默的机器发出了响声,广播人个个都异常兴奋,又蹦又跳地欢呼着,如同打了大胜仗。

姚文到电台时,各种器材还在紧张地调试中,她与战友们一起做着力所能及的筹建工作:挖窑洞、布置广播室、背柴背炭、种菜、纺线……想到前方的战友们在浴血奋战,他们更加斗志昂扬,为尽快建成台电而忘我地拼命工作。17岁的姚文,从未接触过播音工作。那时电台只有姚文和徐瑞璋两个播音员,她们虚心地向文字广播台报务主任汤翰璋学习,如何正确吐字发音,如何掌握语速等。她俩每天用报纸练习播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字典几乎被翻烂了。姚文是上海人,为纠正发音,每天拿着报纸反复地练习朗读,着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不读错字、不读漏字,这是播音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默读稿件,领会精神,通过播报,将其精神准确无误地传播出去,这是头号严谨的政治工作。经过严格刻苦地练习,姚文终于掌握了播音的基本技能。播音室是简陋的,一个刚挖好的土窑洞,只有十几平米的拱形窑洞做成了播音室,姚文和战友们把窑洞门口、内壁,都挂上深灰色军毯(那是当时边区生产的质量最好的羊毛毯),用此来隔绝从远处传来的鸡鸣犬吠声,同时也消除洞内的回音。窑洞内只放有一张二屉白杂木桌,上面也铺了军毯,旁边有一条长板凳。桌上的麦克风虽然很旧,却被姚文她们擦得一尘不染,那是播音的首要工具。

电台试播的前一天,朱德骑马来到王皮湾视察,他与建台人员以及即将执行播音的电台人员一一握手,并鼓舞大家:人民的电台就要在这山湾里唱歌了,红色的电波就要驱散中国大地上的严冬了,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大家辛苦了!所有人都摩拳擦掌,做着最后的准备。

1940年12月30日晚上,姚文、徐瑞璋早已处在临战状态,把要播的稿件做了多次练习,并在重要的字句旁边画上了表示抑扬顿挫的各种符号。时针刚刚指向七点,试播开始了。广播员姚文、徐瑞璋坐在话筒前,用圆润、悦耳的声音轮流呼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接着她们用宏亮的声音,反复播送了报纸上的一篇短文。其他人都在周围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心都在激烈地跳动着。姚文她俩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次呼号,红色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了,突破了国民党当局的與论封锁。电波飞出了延安,飞向解放区,飞向国统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广播的稿件,是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的,每天上午,由通讯员将编辑好的新闻稿件送到三局,九分队的通讯员下午从三局取回来。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延河涨水,通讯员用油布把稿件包好,或揣在怀里、或顶在头上,泅水过河,克服各种困难也要按时把稿件送到电台。

那时,延安电台每天早、晚各播出一小时,大约七、八千字。每天像盼亲人一般地盼着通讯员的到来,一拿到稿件,姚文她们就像战士一样,抓紧时间通读稿件,为播音做准备,然后及时、准确地将它播出去。如果稿子送迟了,她们就没有多少时间准备,有时甚至根本来不及看一遍稿子,就得播音。这样播音工作就十分紧张,对播音员也是很大的考验。每天不但播送新闻和报纸上的重要文章,还播送“文艺节目”,就是姚文她们唱革命歌曲,机务员吹口琴。后来缴获了一台破烂的手摇式唱机,没有合适的唱片,就播《义勇军进行曲》《兄妹开荒》,又请鲁艺的同志们来现场直播《黄河大合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郑律成、唐荣枚、安波等,都曾应邀来电台演奏、演唱过,以此来活跃气氛,鼓舞士气。

电台仅开播几天,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了,国民党当局开动宣传机器,造了许多谣言,还加强了对共产党的新闻封锁。一月末的一天下午,新华社的通讯员骑马来到电台,送来当天的广播稿件。从他紧张的神色中可以看出,准有重要的文章需要播出。队长傅英豪打开一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为皖南事变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姚文她俩晚饭也顾不上吃,早早进了广播室,点上小油灯,将文章反复认真阅读,默读,烂熟于心。当播音时间一到,徐瑞璋打开麦克风,做了几分钟呼叫之后,就开始播送毛泽东亲自起草的这篇谈话,为了使真理的声音传播得更广,她播完一遍后,姚文又用高昂有力的声音再播报了一遍。“如若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当读到文章揭露出日寇、国民党亲日派的丑恶面目时,令姚文义愤填膺,当读到对于国内外进步力量的精辟分析、对于阻止敌人阴谋的现实时,又令她信心倍增。姚文播报时,用充满对敌人的蔑视和对人民力量自信的语调,三千多字的文章,一气呵成。冬天夜晚的窑洞里是寒冷的,可姚文她俩在话筒前竟汗流满面。是的,能用自己的播报,对敌人的反动宣传予以有力的回击,是多么令人振奋啊!幸福感从她们的脸上流露出来,她们是战斗在光荣而又极为重要的岗位上。这件事深深地刻在姚文的记忆中,以至于多年后,在谈及此事时她仍很激动。

那时没有录音设备,所有的稿件、节目演出都是直播的。姚文高度的责任心,保证了直播从未出现过差错。这与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革命工作态度是绝对分不开的!1941年11月,姚文被调到延安新华通讯总社译电组当译电员。这一新的工作,不仅要求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熟练地掌握密码本和各种加密算法,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姚文很快进入了状态。由于工作出色,她担任中文译电组组长。日本人投降不久,姚文离开延安转向新的革命岗位。

姚文于2017年3月20日平静地离世,享年94岁。母亲姚文一生做人非常低调,从不张扬。她胸襟开阔,光明磊落,待人讲诚信,敬师爱友,帮助贫困。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不辞辛劳、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全心全意地为党和人民服务,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高尚品德。她曾写道:“为自己能在建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出力,并成为党的第一代广播员而感到无比光荣。衷心祝愿我国的广播事业好上加好,为党的宣传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此文纪念我们深深爱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姚文,也深切地缅怀老一代革命者。他们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建设强盛的祖国无私奉献。今天的红旗是昨日的鲜血染红,今日的繁荣是前辈的脊梁支撑。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世世代代继承革命传统,矢志不忘。

姚文之子:卢北骅

于2025年7月10日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