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14:3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为保家卫国、抵御外寇而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敬仰。通州这片热土始终不缺大义凛然的个人与保家卫国的故事。解放永乐店战役中牺牲的刘守文、常贵才、张福宽、孙贺祥、杜广智,宋庄的年轻地下党员王九仲、决然坚定的王九富……通州区现有烈士纪念设施63个,它们犹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军民一心 解放永乐店
永乐店镇后营村北口,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这里安葬着解放永乐店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刘守文、常贵才、张福宽。
1945年4月5日清明节,冀东军区第十四分区十六团一营接到上级命令,决定铲除盘踞在永乐店地区的日伪军,在战斗打响的头天晚上,参战部队在后营村安营扎寨,并进行战前动员。后营村的老百姓听说要解放永乐店纷纷前来报名,踊跃参加支前工作。按照要求,村里组织了八十多人参加的支前队伍,分为带路组、搬梯子组、担架组。
凌晨一点,部队和支前小组收到紧急集合命令,一支四百多人的队伍,在带路小组的带领下,急行军赶到了敌人在永乐店的据点附近并等待总攻的命令。凌晨三点,随着冲锋号的吹响,队伍开始总攻,梯子队一马当先,将准备好的梯子立在围墙上,伴随着冲杀声,战士们迅速登梯跨墙,冲进敌人的据点,还在睡梦中的日伪军听到枪声、冲杀声后负隅顽抗,一场抗日军民与日伪军的厮杀开始了。随着我军在全国战场节节胜利,战士们的战斗士气受到极大鼓舞,战斗中信心百倍,越战越勇,个个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坚决要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领土上赶出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最终日伪军打出白旗,缴械投降,胜利的旗帜在永乐店上空飘扬。
虽然战斗胜利了,但我军也伤亡惨重。胸口淌着鲜血,双手还抱着刺刀的排长刘守文,躺在血泊中;班长常贵才与敌人紧紧抱在一起同归于尽;副班长孙贺祥双手端着枪,倒在一处矮墙下,他身旁是一手握枪一手紧握军号的司号长杜广智;战士张福宽双手紧握步枪,倒在一处锅炉旁……
军民将遗体抬到了后营村,经过简短的告别仪式后,五位烈士被安葬在了村大庙东,解放后孙贺祥、杜广智被家属认领走,刘守文、常贵才、张福宽几经辗转被安葬在了现在的位置,直至目前仍未找到家属。
80年过去了,后营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中曾经的一位老书记经历过这场战争,每次提到此事,老书记都能够滔滔不绝地生动讲述。虽然老书记很多年前已经离开,但正是因为他,这些资料才能完整地留存至今。相关负责人说:“提及战争和敌人时,老书记的眼中流露出无法抑制的憎恨,这是老一辈共产党员所特有的坚定与执着。现在轮到我们来守护这些先辈了,时刻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2024年,永乐店镇后营村烈士墓正式被评定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了解,永乐店镇政府每个月都会来到这里举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每年清明期间,会有大批群众、团体来到这里纪念革命先烈。“许多学校、企事业单位也会跟我们联系,来这里举办红色教育活动。我们会通过宣讲的方式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后营村烈士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奋发向前。”后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烈士墓前,静默的人群低头沉思,仿佛能听到那段烽火连天岁月中传来的冲锋号角声,感受到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的壮志豪情,或一束鲜花或一杯烈酒,表达着对烈士们无尽的哀思与敬仰。
19岁的地下党员牺牲在宋庄
1940年,年仅14岁的宋庄镇宋庄村人王九仲到顾记豆腐坊做学徒,豆腐坊主人顾德明实为北平地下党通县负责人。不久,王九仲被发展为地下党员,开展情报工作。1942年11月,王九仲以结婚的名义回村,在家乡宋庄一带配合顾德明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代号“籍傑”。其间他成功打入伪政府在宋庄组建的义勇壮丁队,同时在村内创建八路军村级政权,负责原河北省顺义五区情报和催促粮饷工作,为当地八路军办事干部。
1945年2月24日早晨,驻守燕郊、白庙的日伪军在义勇壮丁队长王殿荣的帮助下潜入宋庄村,并包围了王九仲家。一切准备就绪,敌人迅速冲入屋内,此时的王九仲正在吃早饭,他见到敌人突然闯入,立马将身上的情报吞咽到腹中,在被押出门时,趁机将印有“籍傑”字样的印章丢到门口碾盘下面。被关押期间,王九仲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宁死不屈。3月3日,王九仲母亲在给他送饭的路上,从赶集回来的乡亲处得知,王九仲被杀害在了白庙桥头。王九仲的遗体未归,王家为其做了一口棺材,用红布包裹一块刻有生卒时间的砖头放入棺中下葬。王九仲时年19岁,其妻子王许氏时年24岁,并身怀六甲。
据王九仲女婿王乃旺回忆,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乃旺找到了那枚镌刻着“籍傑”字样的图章,得知这是岳父生前的物件后,随即想到会不会与岳父地下工作有关,便以其为线索展开了调查。
从1984年开始,王乃旺利用工作之余搜集了解岳父生前的资料,其后二十余年,王乃旺一直寻找各种线索,直至2007年,王乃旺在通州区党史区志办公室的文史资料中找到了一篇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文章,名为《革命烈士王九仲》,作者贾竹三是王九仲曾经的老师。后面的一年多时间里,王乃旺得到的资料越来越完善,最终在2009年5月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王九仲同志为“革命烈士”。
抗战烈士遗骸中仍嵌着子弹
1912年,王九富出生于通县宋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他从小便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并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打抱不平的性格。1945年1月,由于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王九富决定参军,加入了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五十四团,希望通过更系统的军事训练和组织来对抗敌人。他在部队中表现很好,凭借出色的战斗能力和无畏的勇气,很快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代理排长。
在战斗中,他永远冲在最前面,带着那股对敌人破坏自己家园、欺压老百姓的仇恨,不畏敌人的猛烈炮火,毫不退缩。根据王九富的昔日战友,同时也是当时三河抗联党支部书记张育文的回忆,在一次攻打县城的任务中,敌人的保安团人数接近2000人,而他们这边的队伍仅不到1000人。虽然双方力量悬殊,武器装备也不如对方,部队仍毫不畏惧,展开激烈交锋。经过数小时的苦战,部队还是因为差距而处于劣势,不得不选择撤退。在撤退至三河县北务村时,他们遭遇了敌人的猛烈攻击,战斗再次变得异常激烈。战斗中,敌军炮楼上的机枪成为了王九富的目标,他带领着部队迅速制定战斗计划,决定拔除这颗钉子。在攀爬炮楼抢夺机枪时,王九富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王九富牺牲时他的小儿子王殿珍年仅三岁,很多关于父亲的事情都是听爷爷奶奶和母亲后来口述的。“那时父亲参军,家里不知道在哪个部队,因此无法与之联系。爷爷奶奶和母亲每天都忧心忡忡,可是几个月后等回来的却是父亲的遗体。”他回忆道,“那时候条件也不好,做了一个简易的木棺材便简单下葬了。后来,我亲自将父亲的遗体迁到了现在的安息之地。当我打开棺材,目睹父亲的遗体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特别是看到白骨下散落的三个子弹壳,我深刻感受到父亲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那些子弹壳仿佛是他英勇精神的见证。虽然父亲离世时我还年幼,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成长。”
2009年8月1日,宋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为王九仲、王九富建立“烈士公墓”并树碑立传。两块镌刻着“革命烈士籍杰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王九富永垂不朽”的石碑、两个古铜色半身像矗立在红色宋庄英烈广场上,两位宋庄青年以平凡之躯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在这里向世人缓缓讲述着他们的英勇事迹。
据宋庄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每到烈士纪念日宋庄村党支部、村委会都要组织全体党员、村干部和烈士家属遗属到此对两位革命英烈祭拜凭吊。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时刻以为中国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