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14:43
“巴山蜀水乐飞扬——
川渝地区乐舞文物精品展”
正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该展览首次将巴蜀乐舞的
千年遗韵带到北京
让千年前的文物“开麦发声”
来自川渝两地31家博物馆的
200余件珍贵文物为观众献上
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
战国铜虎钮錞于
在战场上可号令军队
来自渠县历史博物馆的
战国铜虎钮錞于,
是这次展览必看的国宝级展品。
这件文物状似圆筒,
顶部昂扬挺立的虎钮是它的标志,
反映了巴人“以虎为神”的图腾信仰。
战国铜虎钮錞于是巴部族酋长
指挥军队或祭祀的核心器物,
“清响良久,震如惊雷”,
在战场上可号令军队,
激励官兵冲锋陷阵。
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
24人歌舞团怎么分工
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
是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
陵墓中的一组石刻艺术杰作。
石刻塑造了一整支歌舞乐队,
乐舞场面宏大,
乐器种类丰富,气势恢宏。
展览以一套交互体验技术,
让二十四伎乐“复活”。
通过投影,2位舞伎和22位乐伎的
位置、形态、职责清晰可见。
羯鼓、筚篥、箜篌、琵琶等乐器
印证了唐代音乐对
丝路沿线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轻触每个伎乐下方的闪烁光点,
对应乐器的旋律瞬间流淌出来,
连击三下还能看到
伎乐阵列式演出场面及石刻工艺细节,
并触发“芙蓉落英”的动画。
这情景仿佛穿越到杜甫笔下
“锦城丝管日纷纷”的盛景,
一览千年前的“宫廷女子交响乐团”。
多民族音乐
56个民族共启“合合奏鸣”
羌笛、彝族月琴、
藏族铜号、土家族盆鼓……
明清时期,多民族的音韵交织共鸣,
在川渝这片土地上
世代回响,生生不息。
56个民族在川渝地区都有居住,
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土家族尤众。
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孕育出
他们缤纷绚烂的民族乐舞。
展览用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展示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盛景。
大溪文化陶响器
传来五六千年前的“哗啦”声
先秦时期,
乐舞已在巴山蜀水间悄然破土。
泥坯经烈火燔烧重获新生,
周身光滑润泽,
纹饰细腻精美,
开孔设计巧妙。
来自四川博物院的两个陶响器
看上去像两只淡粉色的小网球,
虽然由手工捏制而成,
但制作技法相当成熟。
球体上均匀分布几个小孔,
空心的内部装有颗粒物,
拿在手里可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它们出土于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距今五六千年,
有可能是蒙昧时代
先民们最早创造出来的乐器。
东汉陶说唱俑
反映古代四川人的乐观幽默
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陶说唱俑,
是最能代表
这一时期乐舞的文物之一。
这尊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
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
张口嬉笑,神态诙谐,
动作夸张,极富感染力。
其造型生动展现了
汉代俳优表演者的职业特征,
见证了汉代说唱艺术的繁荣
和古代雕塑技艺的精湛,
同时反映了古代四川人
乐观幽默的地域文化特质。
唐“襄”琴
曾被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收藏
巴蜀古琴艺术根植于千年雅乐传统,
自唐代雷氏家族创立“雷琴”流派始,
便以清越圆融的音色
与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天下。
展览展出了好几把名琴,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唐“襄”琴。
这把琴为仲尼式,
桐木制成,
琴身上还镶嵌了翡翠。
琴底项部刻有篆文“襄”字,
表明这把琴曾被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收藏,
因此得名唐“襄”琴。
■地点: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
■展期:至8月17日
■票价:5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