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兰台读档|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红楼”里的抗日将领吉鸿昌》
2025-07-14 16: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推出60集系列微视频,在三地新闻媒体、各馆新媒体平台播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今天推出第17集: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红楼”里的抗日将领吉鸿昌》

在这座档案馆里,珍藏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其中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座红楼,这座红楼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生前最后的居所,也是他在天津开展抗日活动的地下联络站与秘密印刷所。因其外墙由红砖砌成,故被称为“红楼”。

吉鸿昌旧居(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藏)

吉鸿昌,字世五,原名吉恒立,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3年,不满18岁的吉鸿昌投奔了冯玉祥的部队,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部队中,他骁勇善战,从士兵逐步升职为军长,尽管他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他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做官即不许发财”,还将这七个字书写在瓷碗上,命人仿照烧制数百个,分发给部队士兵,时刻铭记家训。1929年7月,吉鸿昌进兵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他致力于汉回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决心为民兴利除弊。九一八事变后,吉鸿昌坚决要求抗日,遭拒后被蒋介石派到国外“考察实业”。但他心系祖国,沿途发表抗日演说。1932年回国后,他变卖家产6万多元购买枪械,组织抗日武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

1933年,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率部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吉鸿昌回到天津,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把红楼贡献出来,改造住宅结构,设置密室和秘密印刷室,成为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印刷抗日刊物《民族战旗》。同年11月9日,吉鸿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后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年仅39岁。他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一份档案,一张照片,带领我们走进了抗日将领吉鸿昌的一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读档人: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 雷瑶



作者:

北京市档案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