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16:32
1934年9月底,江西庐山,国民党内部一场高级别的军事会议正在蒋介石的主持下秘密举行。会议公布了专为“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而制订的 “铁桶计划”。
这个毒辣而周密的计划让在场的国民党军官兴奋异常,唯有一人心中焦急万分。他就是时任国民党赣北第四行政督查署专员兼“剿共”保安司令的莫雄。
长久以来,莫雄对蒋介石排除异己、倒行逆施的行为极为痛恨,对坚守革命理想的共产党人却十分钦佩。当他到赣北任职后,刘哑佛、卢志英、项与年等中共地下党员陆续来到他身边,组建情报网络。
莫栋梁
莫雄之子
他一散会,马上就赶回司令部,把项与年、刘哑佛、卢志英找到他的密室里面,把所有文件交出来。
几人当中,唯有项与年熟悉当地人情地貌,会说客家话,于是传递情报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
经历了重重困难后,项与年终于把情报送到瑞金,交到了周恩来的手中。
而这时的中央苏区,由于中央负总责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已无扭转战局的可能。中共中央早有战略转移的计划,此时国民党军步步进逼,转移计划必须提前。
10日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雩都(现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
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第二局,简称军委二局,是中央红军中专门负责无线电侦察的情报部门。
长征出发时,军委二局由局长曾希圣率领40多人的队伍,携带6部电台跟随军委纵队行进,下设破译科、译电科和侦收科三个部门。当中央红军脱离根据地后,这支小部队几乎成为洞察敌情的唯一来源。为保证二局侦察工作全天候运转,局长曾希圣想到了轮班制。
11月24日,军委二局破译了湘军首领何键发出的电报。
结合敌人电报和实际情况,中革军委敏锐觉察到敌人的湘江防线出现漏洞。25日,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
但是,红军“甬道式”行军的弊端在这时更加凸显:被各军团簇拥在中间的军委纵队,前进十分缓慢。
11月29日,二局人员跟随着军委机关走过湘江浮桥,那时四周尚且平静。然而从30日开始,敌人向红军发起了猛攻。战况进行得异常激烈,一直持续到12月1日下午。
湘江血战令红军损失惨重,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86000余人锐减到30000余人,而这剩下的30000多人也并不安全。
1934年12月11日,红军进入湘桂黔交界处的湖南省通道县暂时驻扎。晚上7点钟,国民党军刘建绪部的电台信号突然变得异常活跃。几个小时后,刘建绪发给敌军各部的密电形成文件,放在了红军总部的桌子上。
曹冶
曹祥仁之子
这个电报发现,国民党在红军北上的路上有4道封锁线,大概有15万人之多,形成了一个大的“口袋阵”,布好了等着你往里钻。
敌情紧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召开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会上,毛泽东提议队伍应该向西走,向贵州方向走。这一意见得到大多数人支持,会议最终通过了西进贵州的主张。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1月19日,中央红军按照重新制订的作战计划,试图从贵州进入四川,与位于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实现会合。
土城,是旧时川盐进入贵州的集散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夺取土城,对于中央红军实现北渡长江的计划具有关键意义。
由于进军四川并不在原先的计划之内,军委二局对川军的电报密码并不熟悉,再加上川军使用了号称“密码之王”的“来去本”,令破译人员一时难以破解。
1月28日,土城之战正式打响。由于对敌军情况缺乏了解,战斗进行得十分困难,红军阵地一连数次几乎失守。战斗从清晨5点开始,打了五六个小时,敌我双方仍在对峙。
时间又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3人终于破解了川军密码,却发现敌人正从四面八方,层层包围上来。
看到军委二局刚刚破译出的川军密电和前线指挥员的报告,毛泽东提议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人开会。
会议根据各路国民党军队正奔袭而来进行围堵的新情况,判明原定在这里北渡长江的计划已不能实现,决定作战部队和军委纵队立即撤出战斗,迅速轻装渡过赤水河西进。
正是这一渡,在千钧一发之际拯救了部队,也拉开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传奇故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