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风采 | 足跟生风:他用独特步伐跑出生命的光
昌平残联公众号

2025-07-15 17:20 语音播报

汇爱∙助残

栏目介绍

他们,用坚韧书写生命,以奋斗定义人生。《自强风采》聚焦昌平区残疾人朋友的励志故事,记录他们在逆境中拼搏、在平凡中闪耀的动人篇章。每一篇报道,都是一束照亮心灵的光;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份传递力量的火。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这些自强不息的故事,感受生命的蓬勃与辉煌!

自强风采

足跟生风:他用独特步伐跑出生命的光

图片

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的街头,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个身高1米82的大个子,以一种独特的姿势行走——他的脚步总是脚后跟先着地,像一艘稳稳靠岸的船。这个走路姿势特别的男人叫娄小弟,是南口镇残联的一名专职工作者。四十年的生命里,他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用胸前的党徽为残疾人照亮前行的路。

麻烦一点儿总比残疾人着急强

娄小弟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文件和资料,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五六个工作窗口。作为镇残联的专职工作者,他的工作琐碎而繁重:残疾人证办理、政策咨询、信访接待……“又来活儿了~”,这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但紧接着的下一句必定是“哎,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图片

2014年的一天,一位重度精神残疾人家属急匆匆地找到残联。患者情绪激动,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娄小弟没有犹豫就把这个人叫到办公室,聊了起来。从早8点到下午4点,他陪着这位残疾人聊了整整8小时,话题涉及庄稼收成和明星八卦等。“那会儿把我这些年看的杂书全用上了。”事后他笑着说。正是这次经历,让同事们见识到了这个“能跟任何人聊开”的娄小弟的本事。

在区残联组联部办证岗位工作的五年里,他配合办证负责人经手的残疾人证评定表超过5000份,无一差错。转到南口镇后,他主动梳理工作流程,让残疾人“最多跑一次”。镇残联理事长张文清评价他:“娄小弟办事,残疾人放心,组织更放心。”

图片

2023年7月31日,南口镇残联开展上门评残服务。娄小弟和同事们冒雨走访了马坊、羊台子等四个村。每到一户,他都认真查看申请人身体状况,询问既往病史,详细登记各项信息。在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家中,他耐心指导家属拍摄评残视频,跪在地上帮老人整理病历资料。“这小伙子真细心。”老人的女儿感动地说。

图片
图片

“你只是腿不好,不是脑子不好使”

1985年3月,娄小弟出生仅三天就被推上了手术台。先天性脊椎压迫神经的病症,让医生断言不做手术就有生命危险。手术很成功,但也留下了终身残疾——他走路时无法像常人那样脚掌先着地,跑步的姿势更是与众不同。

“你只是腿不好,不是脑子不好使,凭什么要比别人差?”父母的话像种子一样深埋在他心里。学生时代,这个倔强的男孩硬是参加了足球队,用自己特别的跑姿在球场上飞奔。2005年,他考入北京化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2008年,23岁的娄小弟成为城北街道西关城角路社区的专职委员。初入职场的他遇到了三位残疾人工作的引路人。“他们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和教导。”谈起这些引路人,娄小弟眼中闪着光。从社区专职委员到区残联,再到镇残联,十五年来,这个曾经被命运“特别标记”的男孩,用实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图片

“我们俩的结合,就是最好的安排”

2019年9月,34岁的娄小弟迎娶了同为残疾人的叶丛。新娘患有先天性脑瘫,走路需要搀扶。婚礼上,新郎挽着新娘的手,两人相视而笑的画面感动了所有来宾。

图片
图片

“我们俩的结合,就是最好的安排。”说这话时,娄小弟的语气温柔而坚定。婚后,他利用工作中积累的资源,联系助行器厂家为妻子量身定制辅助器具。在他的鼓励下,叶丛不仅能够独立行走,2022年通过公开招聘成为一名负责信访维权的残疾人专职工作者。

晚上回到家,夫妻俩常常一起研究政策文件,讨论工作案例。“有时候为一个疑难案例能讨论到半夜。”叶丛笑着说。下村走访时,娄小弟遇到一对残疾夫妇的求助。他立即联系妻子叶丛,两人分头查阅政策,最终帮这对夫妇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补贴问题。“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们自己。”娄小弟在当天的走访记录中写道。

在南口镇残联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娄小弟身上。他正在整理当天的信访记录,手边放着妻子为他准备的保温杯。这个用脚后跟走路的男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丈量着生命的宽度与厚度。他说:“残疾不是缺陷,而是特点。就像我这样走路,虽然和别人不一样,但一样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图片
图片

在娄小弟的工作电脑桌面上,保存着一张他和妻子在海边的合影。照片里,两人相互扶持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正如他常对残疾人朋友说的那样:“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对待它的人。”

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

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动人故事

欢迎与我们分享

让每一簇不熄的生命之火

都能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残联微信公号

自强风采

编辑:王晓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