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9:18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4日至15日在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这场布局城市发展顶层设计的会议再次拉开大幕。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好不好”如何评判?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希望家门口就有商超、学校、医院;希望工作地距离居住地别那么远;希望城市交通更加顺畅、运行更加高效,更加宜居、韧性、智慧……那么,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的今天,如何规划、建设和管理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
深业上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在广东深圳福田区核心地段,有这样一个集产业研发、酒店、公寓、商场于一体,年销售额达60亿元的复合业态综合体——深业上城。中大型城市中,这样的综合体,是人流、物流、资金流每天“频繁进出”的“终端”之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区规划处副处长曹丽晓介绍,随着深圳这座超大型城市“茁壮成长”,这片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区域逐渐站在了“舞台的中央”,而如何让闲置多年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园区,化身提供“公园-商业-生活”无缝衔接体验、市民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发展的密码,就写在国土空间规划中。
曹丽晓:深圳是快速发展的,这个地方所在的区位最早是城市的边缘,所以就建设了厂房。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就变成了非常核心的区位。它离我们的CBD非常近,而且左边是莲花山公园,右边是笔架山公园,区位条件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总体规划就决定,把这个地方做成CBD周边带动的一个核心区域,并就这个项目专门编制了专项规划,目标是打造成一个上市企业的“总部经济集聚区”。这个定位下,就把厂房拆除,做产业的升级改造,配套了比较高端的酒店、人才公寓、商业综合体,变成一种混合利用、高效集约的这么一种模式。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在一座城市的核心区,拥有这样一个通过城市慢行系统与周边公园山水相连的复合业态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高度共鸣,也是科学规划的最大效益。如今,在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我国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规划之后的建设,也愈发呈现出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特征。
改造前后的青岛市“闯创驿”科创园(自然资源部供图)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自贸片区,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原来是90年代初期建成的青岛保税区,经过30余年发展,退出海关特殊监管后,建筑陈旧老化、空间布局散乱、配套设施缺失、土地利用低效,成为典型的城中老工业园区,已不适应自贸试验区背景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今,这片区域如同枯木逢春,正在焕发新生。记者来到自贸区与西海岸新区城市核心区交界的青岛市“闯创驿”科创园,发现这里不但由老旧工业区化身龙头企业聚集地,还兼具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特征,幼儿园、餐饮服务、景观绿廊一应俱全。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纪晓龙表示,在城市发展的“存量时代”,哪里能激活存量资源,哪里就能赢得未来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让城市发展充分“吐故纳新”。
纪晓龙:我们这里既是自贸产业与城市生活的过渡,也是工作与休闲的链接,项目周边很丰富,地铁等公共交通也十分便利。以前的青岛保税区紧邻城市界面,城市居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与工业园区的产城矛盾日趋凸显,居住与生产空间邻近的安全隐患风险系数也不断增大,亟须实施“退二进三”。所以我们“闯创驿”科创园,就以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手笔,精细化重塑了空间转型,还保留了老厂房整体的结构和框架。改造的老旧工业楼宇共26栋、面积约24万平方米,改造后的空间载体达到了13万平方米,新增的停车位也有900余个。同时,我们还焕新引入了大宗物流、科创、传媒等龙头企业,将这个小片区打造成为兼具国际贸易、航运物流、文化展示、人才配套四位一体的产业集聚核心区,注册企业由原来的不足2000家提升至现在的4000余家,亩均税收由改造前的约每亩15万元提升至现在的约57万元,建筑的利润率更是由35%提升至100%。
如今的城镇化发展,正在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是当下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而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2021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地耗”已累计下降15.97%,“十四五”期间预期“下降15%左右”的目标提前完成。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而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历史上,规划建设之后,“建而不管”“改而短效”,是城市建设的“通病”。而如今,不管是商业楼宇,还是老旧小区,抑或城镇基础设施,都越来越强调运维管理的重要性,“长效管理”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然而,在当今时代,如何对难以计数的存量建筑、设施,以及各类人群的日常活动实现高效管理呢?
武汉市城运平台(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供图)
今年3月,2025武汉马拉松在湖北省武汉市鸣枪开跑,当地通过对赛道的全程三维建模、多类城市运行数据的实时感知,实现了对赛事期间实时天气、人流密度、交通负荷等核心指标的秒级感知,助力赛事平稳运行。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总工程师彭清山介绍,作为自然资源部实景三维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武汉市已经构建起覆盖全域的4D测绘产品数据,为政府辅助决策、城市大数据分析、公共需求预测等场景提供精准信息底座。
彭清山:我们还结合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工作,构建了覆盖全市域8569平方公里的地形级实景三维、覆盖城市核心区域的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级实景三维、覆盖中心城区810平方公里的部件级实景三维产品;与200余万栋房屋数据、6400多公里城市道路数据、59300余公里地下管线数据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数据等构成了丰富的时空数据资源体系,为数字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治理以及全域数字转型发展,提供了数据要素保障。目前,我们也正在构建以“武汉一号”卫星、复合型航摄仪、“城市智眼”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网以及全息采集车组成的“天空低地”立体感知体系,保障各类数据的高频更新和持续鲜活。
去年5月,自然资源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将城市作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副司长陈军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
陈军:截至目前,全国33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均建设了三维模型,促进了时空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资源管理深度融合,已有67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有效支撑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在同一个时空底板上的运行与管理,使之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智脑”,支撑政府部门开展更为科学、精准的时空关联与分析,为数字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通知(自然资源部网站)
如果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时空大数据的应用,就如同为这一生命体的各个部位装上了“神经末梢”;汇总到“智脑”的各类信息,也能通过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亮表示,2025年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也全面加强了数字化工作要求。
李亮:专门开发一个数字化工具,适应国土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的需要。我们分项对中小学、养老设施、文体设施、卫生服务设施、菜市场和足球场地等步行5分钟或15分钟覆盖情况,和通勤时间、人均公园绿地、自然文化遗产数量等开展定期体检评估,引导城市及时补齐短板,促进各类设施供给充分、布局优化,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不管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在资源紧约束的存量时代,如今中国城市发展已全面转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的“多规合一”新阶段,通过存量提质与智慧化更新实现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并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推动城市从“增量扩张”迈向“品质提升”,最终构建宜居、韧性、智慧的人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