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掌门人→非遗大师!他守了景泰蓝48年,还建了座博物馆
2025-07-15 21: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出天坛公园南门南行约300米,有一座景泰桥,继续南行还有景泰路、景泰公园、景泰小学、景泰社区、地铁14号线景泰站。之所以均以“景泰”命名,是因为这里坐落着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家”的北京市珐琅厂。自1977年进厂,衣福成与景泰蓝的缘分持续至今。从车间学徒到老字号“掌门人”,再到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8年来,他潜心钻研质量标准、拓展开发应用领域、开展公益传播活动,推动了景泰蓝制作技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绽放,在日新月异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从返城青年到车间学徒

做好传统技艺的“守艺人”

“景泰蓝是什么?”衣福成坦言,在进入北京市珐琅厂以前,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无所知。

景泰蓝,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且又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所以又被称为“景泰蓝”,因流光溢彩、华丽精美的特质一直被视为皇室御用器物,民间难得一见。其制作分为大工序5项,即制胎、掐丝焊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小工序108道,集冶金、铸造、绘画、玻璃、雕刻、鏨活、锤打等多种工艺为一体。

衣福成主持设计、制作的景泰蓝作品。

1977年,从怀柔插队回城的衣福成被分配到北京市珐琅厂。“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在珐琅厂工作都穿白大褂,听起来就觉得挺不错。”衣福成回忆道。工作人员的描述、国企员工的身份,令他对即将开始的工作满怀期待。

挑战同样来得猝不及防。五大工序虽各有千秋,但在参观完生产工序后,衣福成还是暗暗祈祷:千万别分到磨光车间!

磨光环节,工人要先后用粗砂石、细砂石和木炭反复打磨点蓝后的瓶体,将凸出的釉面磨平,不平的地方再补釉、融烧、反复打磨,最后还要用木炭磨出光泽,用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为了冷却和压尘,无冬历夏,操作时都要用双脚驱动转轮,双手紧握磨料、长年累月浸泡在水里。

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分配结果一公布,衣福成还是分到了磨光车间。“机器开起来,混着粉末的水甩到脸上、手上、衣服上都是。”衣福成笑着回忆道:“上班时大家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等到下班时再一看,脸上都是黑水,谁也不认识谁!”

衣福成在磨光车间“磨活”。

“磨光车间,是锻炼人的地方。”回忆起自己成长的经历,衣福成说道。与其他非遗技艺不同,景泰蓝制作采用的是流水线模式,只有到了磨光这一步,才能看到前面各环节各道工序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制胎环节没有焊好开焊了,掐丝环节丝歪了、丝倒了、缺丝等问题,点蓝环节串色了、活儿没平,这些都得靠磨光师傅想办法一一修复。因此,磨光师傅可以说是“全活儿”,能够统揽景泰蓝制作的全过程。

在这里,衣福成从学徒做起,用十几年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并逐步走上管理岗位。自1991年起,衣福成陆续担任北京市珐琅厂副厂长、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成为这家国有老字号企业的“掌门人”。

从生产一线到经营管理

做好国企大厂的“掌门人”

手艺好,能做出精美的景泰蓝是一回事;管理好一家企业,则是另外一回事。

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家”。当好这样一家拥有几百名职工的老字号“掌门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能出口的商品并不多,带有浓浓中国风的景泰蓝风靡海外,北京市珐琅厂因此成了创汇大户。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北京市珐琅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上任伊始恰逢企业转型升级,衣福成积极挖掘企业的人文和技术资源,利用企业取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内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拥有众多大师、高级工艺技师、技术工人等优势,主动调整定位、转变结构、改善环境,对原有的生产、销售模式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优化、调整。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衣福成狠抓标准化生产,带领北京市珐琅厂和北京工美集团共同起草、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景泰蓝工艺品行业标准》。自此,全国景泰蓝行业有了统一的生产制作(国家)标准。

衣福成与焊丝师傅探讨4米大瓶焊丝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非遗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也离不开创新。在衣福成的倡议下,北京市珐琅厂设立了“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大师、技师们的经验和才智,不断研发“高、精、尖、珍、新”的特色产品;大力引进设计、制作生产人员,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70%新员工已成为企业高级工艺技师,另有4名年轻的设计人员被评为北京市二级、三级工艺美术大师,实现了“企业后继有人,技艺传承有序”。

衣福成为作品点蓝。

难能可贵的是,衣福成始终没有离开生产一线。由他主持并设计制作完成的国内最大的景泰蓝单体作品——“和平之鸽”,仅铜胎就重达1.1吨,制作完成后总重达2.5吨。为完成这一超大工程,衣福成提出要对原有的烧活大炉进行改造,将炉口直径由1.5米扩大到2.6米,炉体深度由2米加深到3.5米,在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设计制作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移动龙门吊车、旋转式起重机、大型磨活机以及防热工装等,不仅使大瓶的制作顺利完成,也为企业今后承接大型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立足传统到破圈出新

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新时代下,非遗不仅要坚持“传承”这一核心,更要勇于“破圈”、融入现代生活,以“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衣福成的推动下,景泰蓝用于建筑装饰,让北京市珐琅厂迎来新的发展高潮。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雁栖湖主会场集贤厅四周18根圆木大柱上方,史无前例地安装了18个华彩的景泰蓝斗拱。这一装饰,让传统的景泰蓝技艺在全世界面前大放异彩。

“要想让更多不同阶层的人认识、了解、喜欢景泰蓝,需要让更多人走进景泰蓝的世界、触摸这种古老的手工艺术的传统文化。”衣福成说。在他的主导之下,北京市珐琅厂建成了国内首个以景泰蓝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系统展示了景泰蓝工艺自元代起源至当代发展的完整脉络,收藏包含复刻明清宫廷器皿、当代大师作品及制作工艺全流程展品。馆内同时设有技艺展示区与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现场观摩掐丝、点蓝等108道传统工序,并参与手工制作体验。

“如果一个产品没有人用、没有人喜欢,传播不出去,那就谈不上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此,衣福成大胆创新,带领团队将景泰蓝工艺、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尝试了多种“出圈”方式——与年轻人的审美融合,创作杯垫、抱枕等景泰蓝文化衍生品,手机链、钥匙扣、书签等文创产品。景泰蓝元素也为家居、服装等领域的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大量融合景泰蓝技艺的日常生活用品应运而生。

每年一届的“景泰蓝老物件淘宝大集”“景泰蓝皇家艺术庙会”以及贯穿全年的“走进珐琅厂,探秘景泰蓝”等活动,深受市民游客的欢迎。

如今,虽已离开工作岗位,68岁的衣福成依然“退休不退岗”,始终活跃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在以“非遗焕新 无界共生”为主题的2025年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东城区为11位新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授牌。衣福成作为代表发言时表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鞭策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更强的责任心去守护、去发展这门技艺。我会更用心地做好‘传、帮、带’,也会继续积极探索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前提下,让景泰蓝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文字:李滢

图片:李滢 衣福成 北京市珐琅厂 景泰蓝艺术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