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5中国合唱大会和
2025年大运河民歌合唱大会
在副中心盛大启幕
为观众带来众多经典合唱作品
2025中国合唱大会
7月14日,2025中国合唱大会在北京艺术中心开幕。本届大会包含开幕音乐会、合唱评测、合唱嘉年华、特色文旅活动等7大板块14个大类,共计150余场主题合唱活动,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80余支合唱团,近万名合唱爱好者将参加合唱大会各项活动。
开幕音乐会上,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北京爱乐合唱团、港澳大学生合唱团等11支来自内地及港澳地区的优秀合唱团,为现场1500名观众演唱了《长城》《领航》《和光同尘》《声声不息·大湾区》等兼具时代精神与艺术感染力的合唱作品。
据了解,本届大会为期五天,启用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等三大地标性文化空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潞河中学等诸多文化场所开展活动。
通过合唱快闪、交流展演等形式,凸显“运河连接古今、沟通南北”的文化精神,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体验。
此外,大会还首创年度评选机制,通过权威评审挖掘行业标杆,树立合唱艺术榜样。首创合唱指挥特训营,邀请业界名家开展指挥技法、作品解析等系统化培训。
首创“名师面对面”评审解读,60分钟深度解析评测标准并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构建“3+1”科学评测体系,邀请18位权威专家全程参与艺术指导,确保评审专业性与公信力。
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华表示,本次合唱大会运用合唱艺术与大运河文化的联动,提升了副中心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活力,大会目前已纳入“运河有戏”演出季品牌文化活动。
未来,副中心会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持续打造“运河上的通州”IP,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025年大运河民歌合唱大会
以“连通千年文脉,唱响伟大复兴”为主题的2025年大运河民歌合唱大会日前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文化馆拉开帷幕,三大板块7大类10余场活动,汇聚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20余支优秀合唱团体及民歌传承力量,为千年运河注入新时代的艺术活力。
舞台上的追光灯骤然亮起,来自运河之滨的十余支天籁之音以最深情的歌喉,唱响对母亲河的赤子衷肠。
德州市文化馆群星合唱团的成员们身着统一的藏青色演出服,身姿挺拔地站成整齐的队列。指挥李磊抬手示意,钢琴伴奏许娟的指尖在琴键上轻轻落下,前奏如流水般淌出。
当第一句“红日照遍了东方”从队列中升起时,醇厚而饱满的和声瞬间铺满整个剧场,《在太行山上新编》的旋律里,仿佛能听出烽火岁月里的坚定与豪迈。
《月亮喊下来》的旋律一响起,清亮的童声便像银铃般洒满全场,孩子们边唱边轻轻摇晃身体,连钢琴伴奏杜依蕙的指尖都带着轻快的节奏,台下的观众忍不住跟着打起了拍子。
《回娘家》女声们甜润又俏皮的演唱里,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指挥何团喜的手势灵活轻快,钢琴伴奏孟萌的琴声也跟着活泼起来,而转场到《小雅·鹿鸣》时,旋律骤转悠扬,和声里透着古典的雅致,仿佛让人穿越回了千年之前的宴饮场景。
杭州市拱墅区金太阳合唱团唱到《THE SHADOW DANCE OF SYLVA》时,甚至加入了灵动的肢体律动,像一群林间跳跃的精灵。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是千年文脉的生动载体。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处处长、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琚存华表示——
本次合唱大会以“连通千年文脉,唱响伟大复兴”为主题,聚焦三大创新:以运河文化为纽带,推动南北民歌艺术的交融互鉴;以合唱艺术为载体,让传统民歌焕发时代魅力;以文化馆与合唱协会的深度协同为机制,探索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这些创新实践,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据介绍,本次大会活动为期三天,涵盖“大运河之光”合唱展演音乐会、合唱团长演训班,民歌合唱普及推广案例交流会议,三大板块7大类10余场活动,汇聚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20余支优秀合唱团体及民歌传承力量。
来自中国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35个城市近50位合唱界代表交流分享,生动呈现运河两岸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与深厚文化积淀。
本次大会由中国文化馆协会、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中国文化馆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联合承办。
责任编辑 韩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