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起高温天气将逐步缓解,用气象数据透视南北高温!
中国气象局

2025-07-16 20:24 语音播报

时事

7月骄阳似火,热浪席卷全国。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高温日数普遍达到5至8天,部分地区甚至持续9至13天。烈日炙烤下,大地持续升温,各地热浪滚滚。

7月3日至8日以及7月12日以来,我国接连出现两轮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其中,7月3日至8日,全国超过35℃的影响区域达315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达到9.2亿,山东烟台、江苏盐城等1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受台风“丹娜丝”影响,南方高温短暂缓解,但紧随其后的第二轮高温以河南为中心,向华北南部及湖北、陕西、重庆等地蔓延。15日至16日本轮高温进入最强盛时段,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出现35℃以上的天气,陕西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的最高气温突破42℃,新疆吐鲁番市东坎更是飙升至45.7℃。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东北地区同样遭遇高温天气,辽宁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40℃,平均气温创25年来新高,超80%的地区最高气温突破33℃。

此外,夜间高温同样令人难以忍受。7月第一周,全国超10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打破夜温纪录。以济南为例,日最低气温已达29℃。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北京、天津、郑州等地最低气温高于28℃的天数显著增加,南昌的最低气温高于28℃的日数已从上世纪末的年均5至7天增至近10年的21.7天。

此轮高温中,南北地区人体体感差异显著:北方以“晴晒炙烤”为主,烈日灼人;而江淮、江汉及以南地区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湿度居高不下,“闷蒸感”使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气温。值得注意的是,7月初华北地区相对湿度一度达85%,甚至超过南方城市深圳。专家指出,体感温度与湿度密切相关,相同气温下,湿度越高,体感温度增幅越明显。

在学术上,人体耐受的最高温度用湿球温度来衡量。当空气温度为40℃、相对湿度75%时,湿球温度约为35℃,接近人体生存极限。中国科学院数据表明,自1980年代至今,我国湿热天数以每10年1.85天的速度增长,个别年份甚至增加18天之多。并且,有研究显示,1979至2018年间中国南方湿球温度平均上升0.07℃/10年,而北方为0.23℃/10年,南北湿热差异正在缩小。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河北中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陕西关中、四川盆地等地将有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2℃,局地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21日起高温天气将逐步缓解。

面对高温热浪,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减少高温时段户外暴露时间,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与剧烈运动;户外工作者避免高温时段作业,落实防暑措施,穿戴防晒衣物,警惕皮肤灼伤,规律补充水分。老人、儿童、孕妇、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高温影响,确保居室通风或使用空调等设备降温。


编辑:丰家卫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