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四):痛定思痛,发愤图强
2025-07-17 17: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长城抗战,中日双方各投入多少兵力?DeepSeek提供的数字是,中国投入的总兵力约三十万人,其中有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和中央军。日军不到十万人:关东军约八万人,伪军三万人。——这组数字只能供参考,可能不尽准确。

日军参战的人数有近十万吗?据符昭骞写的材料说,他当年从美国使馆中校参赞鲍尔德处获悉:攻打山海关的是一个旅团(主将名字忘了),攻打冷口的是黑寺旅团,攻打喜峰口的是铃木旅团,攻打古北口的,是川岸旅团。后续部队还有一个旅团向古北口推进,总计约有两个半师团。日军的一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一个旅团三千到八千人,也就是说,一个师团不到两万人;两个半师团也就是不到五万人。

中国军队参战的人数呢?驻守长城以北的东北军,总兵力不下十二万。此外,还有不到两万人的义勇军。驻守山海关的五十七军,约三万人;古北口方面的中央军第十七军共三个师,约三万人;喜峰口二十九军参战的是一万五千人(据何基沣文章);冷口商震的三十二军总共不到两万人。这样算下来约二十五万人,如果将守独石口的傅作义部计算在内,总兵力约三十万的说法是靠谱的。也就是说,中日兵力对比为六比一。

长城抗战,中日双方伤亡的数字是多少呢?DeepSeek提供的数字是,中国军队约四万人,含阵亡、负伤、失踪。日军公布的总伤亡人数约两千六百人(含伪军)。日方公布的数字有可能是压缩了的,但即使翻倍也大大少于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

符昭骞写的材料说,抗战期间,好些战区都是中国一个师(一万人左右)打不了日本一个联队(三四千人)。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什么打不过一个小日本?简而言之即四个字:敌强我弱。日本当时已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第一位的。而中国呢,“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这是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的。

具体到长城抗战,中国军队面对的是日本的精锐——关东军。而中国政府派到长城一线的,却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有的部队连军饷都发不下来。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这会儿还在江西“剿共”呢。以中央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为例,是两月前由第四师的独立旅扩编而成,除迫击炮以外,山炮、野炮全无。“平时的训练都以‘剿共’为目的,对日作战所必须的对空、对战车坦克以及近代的筑城作业等训练,根本不加注重”;士兵从蚌埠开到冬季的古北口时,“尚是赤足草鞋”,更不用说防寒的棉衣了。让这样的士兵上阵杀敌,其士气可想而知。更由于参战的部队来自不同派系,各行其是,谈不上协调配合,更不说相互支持了。说来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面对训练有素的日本兵,师长关麟徵身边的士兵尚不会使用手榴弹,不拉弦就往外扔。(据杜聿明等《古北口抗战纪要》)蒋介石把这样的军队派到前线去抗日,岂不就是“摆摆架子”、安抚一下公众舆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军队装备太差。以二十九军为例,据何基沣的文章说,“二十九军在器械方面是极为窳劣的。全军约三分之一的枪械,是西北军在反蒋战役溃败后遗留下来的,多数是汉阳造和三八式”,还有老毛瑟枪、二十九军自己制造的以及从孙殿英手里买来的土造枪。“枪械陈旧而复杂,弹药补充困难,有些也无法补充,如老毛瑟枪的弹药,各兵工厂早就不制造了”。开到长城前线的队伍只有十几门野炮、山炮,重机枪不过百挺,每个连只有两挺轻机枪。子弹奇缺,只好靠扔手榴弹;步枪上没有刺刀,因为自己制造不了,便打造些大刀发给士兵——用冷兵器的大刀对抗用飞机、大炮、坦克武装起来的敌人,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因为是以弱抗强,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以5月11日南天门附近的一昼夜激战为例,八十三师一个团长负重伤,一个中校团附阵亡,士兵伤亡了三分之二。最后阵地丢失,全线溃退。八十三师师长刘戡悲愤异常,企图拔枪自杀,被身边人夺下了手枪。尽管中国军队的官兵英勇抗敌、不怕牺牲,失败仍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中国当局意料之中的。何应钦曾当面告诉中央军各师长:在南天门至少要打两星期,以维持政府的面子!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一下长城抗战的那段惨痛历史,更令我们感受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不容易。再看看今天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让我们尤其深刻认识到加强国防力量的无比重要。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