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7:45
盛夏时节,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的东山农场里,马铃薯花正开得热烈。一排排整齐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地下则孕育着一个个即将走上餐桌的“小土豆”。它们中的优等生,未来将化身为餐厅里金黄酥脆的薯条。然而,想从田间“出嫁”到餐厅,这些土豆走的不是寻常路。
这是一块生长“金牌土豆”的热土。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充足的昼夜温差……海拉尔拥有种植高品质马铃薯的天然优势。然而,要想让这些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价值,离不开现代科技与供应链体系的深度融合。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山农场的马铃薯田(央广网发 张东阳 摄)
走进东山农场,科技感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手持测氮仪、测钾仪,实时监测土豆的“营养脉搏”;高地隙喷药机展开28米长翼,精准喷洒营养;气象站、传感器、无人机一应俱全,为马铃薯“保驾护航”。“通过这些智能手段,可以实现科学施肥、智能补控,田间管理效率提升约三倍,亩产提升超过10%。”当地一家食品公司的负责人文龙介绍。
东山农场的“高产密码”,不仅藏在田里,也藏在云端。该食品公司开发了一套智慧农业系统,集成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从种薯出库到采收储存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这套系统能预测病害、调控用肥,让种植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文龙说。
成熟的马铃薯被运往全国各地(央广网发 欧戈 摄)
更大的变革,发生在土豆“出田”之后。传统马铃薯销售路径冗长——农户进市场,批发商层层转运,再到零售超市或餐厅,流通链条多、效率低、损耗大。“从田里到消费者手上,一颗土豆可能要折腾二十多天,途中可能还腐烂了。”文龙坦言。
田间生长的马铃薯(央广网发 李青迪 摄)
如今,依托数字农业和品牌直采,东山农场的马铃薯打通了从种植、采收到运输、加工的全链条直连模式,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与时间成本。田间采收后,马铃薯直接运往指定加工厂,变身为标准化薯条,从“沾泥”到“下锅”不过几日,最大限度保障了品质与新鲜。
与此同时,“轮作休耕+绿肥改良”的模式也正在这里推广,芸豆、油菜等作物轮作种植,减少化肥依赖,提升土壤活力,让可持续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词。
从一颗土豆出发,东山农场不仅实现了农业科技的落地,也走出一条商业反哺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如今,这些马铃薯已不仅仅是田里的作物,更是一颗颗“链接”起生产、加工、冷链、餐饮的大产业“纽扣”。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一粒土豆的变革,更是一条产业链的升级。小土豆,正“链”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