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9:30
全国经济半年报日前出炉——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稳”的态势持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新”的动能累积;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畅”的循环改善。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这份成色过硬的成绩单,再次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细看各项指标,服务业的综合表现格外抢眼。数据显示,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9.1%,对GDP增长贡献率超60%,景气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
与农业、工业的概念相对,服务业伴随商品交换而生,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业态模式的深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生活性服务业朝着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提升。繁荣的电子商务、火热的假日经济,新锐的智能应用、热门的文化IP,服务业态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经济大盘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
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实力日益增强,也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持续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供给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才能更好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动能。发展规律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往往是发达社会最大的GDP板块,也是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我国制造业体系完备,许多领域已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世所独有,积累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尊重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必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再看生活性服务业,形式业态多样、涵盖领域广泛,既是民生福祉改善的基础,也是消费结构优化的方向。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以“旅文体康养”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愈发红火。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稳定在1.3万美元以上,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拥有14亿多人口的市场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从线上购物、外卖送餐、手机打车等生活常态,到文博旅游、智能家电、绿色消费等新兴潮流,生活需求往往具体而微,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服务业继续升级迭代。从人们的吐槽与期待中寻找灵感,让优质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将拥有更多可能。
随着中国服务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服务贸易必然直线升温。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今年1—4月,服务贸易仍保持较快增速,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4.6%。多年来,中国积极搭建服贸会等平台,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务实举措,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贡献力量。当前,“中国游”持续火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增长,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突破重塑全球合作模式……这些新态势中蕴藏着新动能,在更大范围持续深耕,让服务贸易结构更优、质量更高、韧性更强,“中国服贸”的招牌还将更加闪亮。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已知的未知”,更是“未知的未知”。中国之大,大在规模,也大在发展韧性和战略纵深。巨轮航行,不会轻易被风雨阻滞,更不会被海浪打翻。与此同时,我们丰富多样的政策工具箱,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性,支撑经济保持合理增速,追求“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保持定力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融合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服务业更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就能更充分发挥服务业主引擎作用,驱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北京,外国游客纷至沓来,爬长城、听京剧、吃烤鸭,深度体验便捷服务;大洋彼岸的秘鲁钱凯港,智能集卡有序穿梭、精准运货,中国智能驾驶技术首次大规模“出海”……一幕幕场景,彰显着服务业的勃勃生机,夯实着中国发展的充沛信心。动力足、活力强、底盘稳,中国经济的未来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