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945|孙筠友:“到了根据地,一下子天都亮了”
北京日报 | 实习记者 熊珂 美编 冯晨清

2025-07-18 06:59 语音播报

热点

76年过去,孙筠友依然记得自己宣誓入党的情景。

“北京东四十二条有一棵很大的槐树,阳光透过繁茂的枝丫照在我的脸上。就在那棵大槐树下,我一字一句地完成了入党宣誓。”1949年3月16日,19岁的孙筠友终于实现了自己入党的愿望。而那时,她已经为党工作了6年。

“我从小就忠心耿耿地跟着党走,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没有任何私心,也没有任何别的要求,我就要求做个共产党员。”自1943年5月起,孙筠友为八路军掩护过物资、传递过情报,虽然年纪尚小,还未入党,却已在为党组织做事情。

孙筠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早年丧父,但在亲人的关爱下,孙筠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我的功课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我,那时候每天下课都要去电台排儿童节目,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唱《暖和的太阳》。”

宁静幸福的岁月突然被战火击碎,日本鬼子来了,整日担惊受怕的生活让孙筠友的天空蒙上了灰色。

抗战爆发后,孙筠友的舅舅们投身八路军,她与母亲在日军占领下的北平艰难度日。随着局势日益危险,1943年3月,母亲领着孙筠友投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是一个更好的地方。”母亲这样告诉孙筠友。

从北平前往根据地的路并不好走,路上几乎都是敌占区,每一次越过封锁线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岗楼上每晚都有鬼子值守,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拿机枪扫射。万一遇到出来巡逻的日军,一刺刀就能要了我们的命。”

日军在封锁线布有成片的铁丝网,孙筠友和母亲只能夜里偷偷跪着爬过去,等白天再继续赶路。直到到了解放区,孙筠友才觉得这一路的艰辛都值了,她感觉“到了根据地,一下子天都亮了”。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很艰苦,经常要靠树叶充饥,但周围充满了抗日救亡的昂扬斗志,“人人都唱着: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我也跟着唱。”在根据地,孙筠友度过了一段无需日夜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的生活,也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舅舅。

那时的孙筠友其实还不明白,根据地的大人们为什么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激情。舅舅告诉她,生活的苦只是暂时的,大家都是为了更大的胜利。“原来,没有鬼子的生活如此美好,我对舅舅说,我不走了,我要和你们一起打鬼子。”孙筠友决心跟着共产党,加入抗日救亡的队伍。

孙筠友的母亲张兰芳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刚到根据地两个月,张兰芳接到任务,便立刻带着孙筠友从晋察冀边区回到北平,从事地下工作。张兰芳和几位进步青年表面上开了一家接生助产的诊所,实则是掩护同志们去根据地的联络点。

“离开根据地时有人告诉我,以后母亲就是我的领导、我的上级,我要服从母亲的安排,为党组织做事。”回到北平,孙筠友就成了母亲的小通讯员,负责传递信息。

彼时的北平已被日军占领,暗中为八路军送药品、送仪器并不容易,传递消息也需要格外小心。每一次接头都有不同的暗号,情报可能藏在孙筠友大衣的垫肩里,可能夹在喝咖啡买单时的零钱里,或是偷偷写在鞋盒的背面。13岁的孙筠友已经是一名机警的地下通讯员,沉着冷静地完成每一次情报传递工作。

孙筠友的家里也成为地下党的物资存放点。老人清晰地记得,当时家里的墙角、沙发里都藏有枪,院子的煤堆里藏着药品、发报机,择机向部队运送。

“最怕的就是敌人上门搜查,主要是怕家中藏的枪支和发报机被敌人发现。但我不怕死,根据地的老党员告诉我,共产党员不怕死,死不过是脑袋掉了碗大一个疤,我们理直气壮地做事,做的都是好事儿。”孙筠友说。

老老实实跟党走,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吃苦的人、不怕死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幼时的孙筠友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也始终践行着。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们的1945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