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09:01
最近,国际上刮起一股“向中国学”的风气。比如一些美国主流媒体接连发文,分析中国制造业、新能源等发展经验,呼吁美国学习借鉴并制定具有美国特色的产业政策。
然而,仅仅盯着产业政策,显然无法看清中国的成功密码。瑞典左翼学者斯蒂芬·西格弗里德的新书《中国无可匹敌:为何创造真正的财富能带来成功》,则填补了这一空缺。这本书独辟蹊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探究中国崛起的深层逻辑。特择要摘编,以飨读者。老规矩,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瑞典左翼学者斯蒂芬·西格弗里德新著《中国无可匹敌:为何创造真正的财富能带来成功》。
一、西方乱象丛生VS中国优势尽显
资本主义社会正深陷多重危机:
政治上,领导力缺失。西方政体被权贵寡头和利益集团把持,已经出不了具有战略眼光的领袖,到处都是擅长表演和操纵舆论的投机分子。
经济上,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阶层固化日益严重,政府越来越无力保障普通民众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需求。
社会治理上,对新技术无知而逃避。盲目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但缺乏有效监管。未来很多职业可能会消失,政府却无所作为,不去重构社会体系、改良发展路径。
▲ 2024年,美国无家可归者同比增加18%,创下近年来最大增幅。
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展现出巨大优势:
执政理念上,中国执政者维护的是公共和长远利益,而不是私人和短期利益,把钱花在人民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让社会财富集中在一小撮人手中。
人才选拔上,中国聚焦长期发展目标,保持政策的高度连续性,不被短期民意波动和选举周期所绑架。干部培养注重轮岗,选人用人看的是实绩,而不是媒体曝光度。
资本引导上,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将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创新相结合,引导市场力量投入高铁、可再生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而不是去搞金融投机。这样可以确保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减贫,构建更加独立自主、创新驱动、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服务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 上图:2024年中国高速铁路图。▼ 下图:2008年立项的美国加州高铁项目现状。
二、谁是真民主?
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不是看投不投票,而要看老百姓过得究竟如何。一个国家的治理是否成功,评价标准不是政治意识形态、市场自由程度、公民投票频率,而要看政府是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让民众过上安全、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西方的统治者在选举结束之后就不再倾听民众的声音,很少带来真正的改变,背离了《圣经》教义和“民有、民治、民享”理念。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加速陷入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描述的“1%主导、为1%服务”的循环漩涡,日益鲜明地呈现出《共产党宣言》所批判的阶级对立状态。
▲ 视频:2024年11月,美国议员伯尼·桑德斯表示:“当亿万富翁可以花费几千万美元来购买选举,谁真的会相信我们是一个民主国家。”
西方社会难以跳出资本逻辑,而资本权贵又很少会主动放权。想要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保障集体利益,亟需一场体制性变革。毕竟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就是榨取剩余价值,谁能指望用这样的体制去实现社会财富共享?
中国走的不是西式民主之路,却能做到让数亿人脱贫,实现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中国的模式是“相信国家,成果公平,人民参与”,这样的现代化绝非异类,而是为实现全人类共同愿景提供了新的选项。对比之下,西式民主已经不再优质,因为它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
▲ 视频: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沃尔夫:“中国发展得比任何国家都更迅猛,更超前,让绝大多数国民摆脱了贫困。”
三、为中国正名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非凡的转型故事,理应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近代中国经历了内乱外侮、半殖民、被剥削的屈辱世纪,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新中国。经过曲折探索,中国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转向务实发展战略,搞改革,搞开放,通过清晰的思考、勤奋的工作、忘我的奉献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中国展现出的强大韧性、踏实进取和雄心壮志,彻底改变了全球力量对比格局,也因此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眼中钉”。
当前,正面介绍中国的著作似乎有悖西方主流叙事。但西方舆论霸权的高墙正在被打碎,因为在西方妖魔化的新闻报道之外,还有来自中国百姓和在华西方人士的大量短视频,生动展示中国的城市活力、基础设施和民族自豪感。人们必须对西方选择性报道或刻意贬低否定中国予以警惕。
▲ 视频:中国到底有多安全?众多外国友人现身说法,用亲身经历为中国治安环境点赞,戳穿西方媒体捏造的谎言。
四、谁能赢得未来?
未来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四大支柱,而每一方面中国都在领先:
一是同理心。儒家的“仁”和犹太基督教的“爱人如己”都强调人类应该心存善意、彼此理解,都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强调家庭责任和社会角色。这些共通点是中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但西方却加大审查力度,把这些能唤起良知和同情心的故事用舆论机器过滤掉,让人性日渐沦丧。
二是真正的财富。中国专注于创造真正的财富,改善基础设施,确保粮食安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造生产性资产,将资源配置在工厂、学校、实验室等符合实际需要的地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技术自给自足,通过扶贫战略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视频:一段中美地铁对比的视频展现出中美基础设施的差异。
所谓中国消费品价格下降、面临通缩这样的经济现象,可能并不是中国经济疲软的信号,而恰恰反映出中国财富创造力迅速增长,商品服务和基础设施供应快速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难以跟上增长的步伐。
相比之下,美国严重依赖进口,滥用美元强势地位,过度印钞导致资本外流,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引发经济动荡。
如果用“生产性GDP”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生产性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3倍。中国在科技创新、投资未来、创造价值、实现长期繁荣方面堪称全球表率。
三是信誉。美国从建国起就有毁约退群的传统。比如1830年出台的《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70多项条约,违背对原住民的承诺,强迫他们出让土地、无家可归。近年来,美国屡屡退出各类国际条约,无端发起的贸易战更是视世贸组织规则如无物。
▲ 1830年《印第安人迁移法案》颁布后,美国政府动用军队逼迫大量印第安人向西长途迁移,成千上万人丧命途中。
美国还卷入多场旷日持久、毫无意义的战争,在乌克兰危机和中东冲突中拱火浇油,给世界带来破坏和动荡,而不是正义与和平。当美国忙着用金融投机和经济霸凌窃取他国财富的时候,中国则重信守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亚非拉地区推进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合作,极大改善了全球各地民众生活,并一步步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
▲ 截止到2025年6月,中国和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雅万高铁已累计发送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
四是凝聚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果国家制度孱弱、社会支离破碎、民众注意力涣散、缺乏必要监督,资本主导的跨国公司就会大行其道、大获其利。这些年来,西方政客眼睁睁看着党争甚嚣尘上、舆论操控成风、民意撕裂加剧,社会凝聚力一再被削弱,却无动于衷,无所作为。
而儒家则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维系秩序和集体感,这种民族精神和体制优势使中国能够作出果断、一致的决策,抵御内外分裂势力的干扰和全球资本的侵蚀,社会显然更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