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抗战馆】开馆季碰上暑假档 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2025-07-18 10: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7月8日,历经8个月闭馆改造升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面向社会公众恢复开放,《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展。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观众展示14年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开馆以来,各地观众纷至沓来,在珍贵史料中重温抗战岁月。

为全方位解锁展览亮点,我们特别开设【你好!抗战馆】栏目。在这里,让我们走近展馆里的一件件文物,触摸藏在时光里的细节,讲述不同视角的抗战记忆。

当开馆季碰上暑假档,很多小朋友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孩子们在各个还原场景中感受烽火岁月,在一系列互动装置中触摸家国记忆,听讲解员讲述雕像背后的战斗历史……今天,让我们循着孩子们的脚步,来看看他们眼中的抗战馆。

“地道战”等场景是孩子们的关注焦点

“妈妈你看,这有个地道!”在展览第三部分“砥柱中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展区,10岁的陈思骏忽然眼前一亮,一处光线昏暗的地道场景,瞬间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妈妈的陪同下,他钻进地道。斑驳的土墙带着粗糙的触感,昏黄的马灯投下光晕,木板上还有敌人的靴底痕迹……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细节,让他不由得放慢脚步。

“妈妈,这就是战士在地下战斗的地方吗?”陈思骏问道。

“是啊,可别小看这个窄窄的空间,战士们利用地道能防烟、防毒、防水、防火,这里面藏着的智慧多着呢!”妈妈回答说。

“我们是从通州区赶过来的,今天还没开馆就到门口等着了。展览的场景搭建特别丰富,孩子跟着场景里的故事一路看、一路问,能学到不少历史知识。这种实物教育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容易让孩子记住。”陈思骏的妈妈对记者说。

来自广西的8岁小朋友杨宣钰,对第二部分“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搭建的卢沟狮场景印象格外深刻。“你看这只雄赳赳的狮子,跟我们课本上的一模一样!”展馆用卢沟桥的断壁残垣与石狮子巧妙构景,还原出88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7月。红色的氛围灯映在废墟上,让场景更显立体与真实。

此外,第六部分打造的“飞虎队”机舱展厅,逼真还原了机舱内的真实景象,窗外模拟出白雪皑皑的云端景象,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驼峰航线”的艰险与壮阔。第七部分复原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室场景,窄窄的红色复古桌椅整齐排列,拱形屋檐下悬挂着党旗,还原了当年会议召开时的庄严氛围,让孩子们对那段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据了解,此次展览搭建的历史场景大大小小不下60处,每一处都采用史料考证与艺术再现相结合的方式。从材质选择到光影布局,均严格参照历史档案细节。这些可触摸的“活教材”,让沉睡的历史在孩子们的探寻中重新苏醒。

“声光电”互动装置让孩子拥有神奇的一天

除了精心搭建的展示空间,展览中还遍布颇具巧思的互动装置——虚实交融的沉浸体验、裸眼3D的视觉冲击、电子书交互的智慧联动……在这一系列“声光电”融合的互动中,使展览摆脱了枯燥感,成为了孩子们的探索基地。

在第三部分地道场景外,一个3D立体互动装置吸引了11岁的马怡琳的目光,屏幕上模拟的是地道战剖面图。只见她点击“进入地道战视频演绎”,大荧幕上的小人儿便鲜活地动了起来,他们有的弯腰放水,有的奋力拉闸,有的警惕放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抗战馆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个互动屏采用实景搭建与动态演绎相结合的技术,生动还原了地道战的真实场景。孩子们能直观感受当年的作战智慧,所以这个装置特别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马怡琳刚才还沉浸在互动装置带来的震撼中,然而,当她步入第五部分“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展厅时,一种截然不同的强烈感受扑面而来。“一进入展厅,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压迫感,黑暗的场景里,诉说着日军对儿童的残酷暴行。”马怡琳对记者说。在场馆的墙角处,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场景,被烧毁的房屋、坍塌的墙面,再配上映射在墙面上的动态画面和低沉压抑的音乐,所有感官被一起调动,令她心情十分沉重。

黑暗过后迎来的必是曙光。在第七部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展厅中,光线越明亮,氛围越温暖。在“欢庆胜利”展区里,这里的裸眼3D展厅还原了抗战胜利后全国欢庆的热闹场景。“爸爸,这不是咱们上海的外滩吗?站在这里真的像进入了那个时空,太神奇了。”一个小朋友站在屏幕前好奇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特别设立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专区。这里运用AI技术,修复了自2014年以来公布的烈士肖像,大屏幕上,原本的黑白照片变为彩色影像,烈士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微笑,画面也随之变得鲜活灵动。最后他们化作一颗颗星辰,静静守护着中华大地,恰如大厅顶部通过数字系统呈现的星光屏,在屏幕上熠熠生辉,照亮着当下与未来。

“让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更加立体鲜活、可感可知,是此次布局新展的重要考量。”抗战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运用OLED交互透明屏、CAVE五面屏和裸眼3D等技术手段和多样化展示方法,突出互动性、参与感。”

武器类展品最吸引男孩目光

珍贵的文物是历史无声的见证者。此次展出的3237件文物中,一级文物达115件。在这些珍贵的展品中,各类武器展品最吸引男孩目光。

“我最喜欢那个M1939式37mm高射炮!”当问及对哪个展品印象最深时,7岁的曹浚楷开心地说,他长大后,也要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曹浚楷一家专程从山东来北京旅游,这次行程里,是孩子主动提出“一定要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看看”。“他平时就总爱抱着各种枪械玩具琢磨,这次见到这么多真家伙,眼睛都挪不开了。” 妈妈说,这些静静陈列的展品,是孩子能触摸到的历史,能让童年好奇心与厚重历史产生共鸣。

此外,还有需要“喝水”的“马克沁重机枪”,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少年营使用的单刀,八路军在黄土岭战斗中使用的迫击炮,民兵抗日武装自制的枪……这些锈迹斑斑的武器展品,让课本里“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画面。

据了解,为征集文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多措并举,分别向中国国家博物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5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借展文物,同时组织多支调研团队,奔赴各地征集文物线索。还通过社会捐赠、国际交流、收藏家征购等形式,让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与观众见面。

结束了整场参观,有不少小朋友会到文创空间去看看。展架上的手雷、手榴弹、土地雷、盒子枪、大刀等毛绒挂件产品让孩子们挪不开脚步。

孩子们奔赴这场别开生面的历史之约,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体验完美交融,逼真的战斗画面、质朴的生活物件,一系列互动装置更是让历史“活”了起来……历史与现实互相交织,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种下。相信在未来,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作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