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为舆马:三国时期的水运
2025-07-18 15:1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湖北鄂州博物馆复原的东吴战船模型 成长摄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刘备与孙权凭江而望,看见江中一叶小舟如履平地,刘备不禁赞叹:“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南船北马”虽为小说家引民间传言,却是对古代中国南北交通方式的精准概括。北方多平原、草原,既产良驹,又是马匹纵横的广阔舞台,故而北人出行多仗车马,在战争年代也孕育出横行天下的骑兵。而南方丘陵密布、树木繁茂,马匹失去了用武之地,反倒是舟船凭借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的自然环境,成为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

汉末三国时期,随着水上运输需求量的大幅增加,造船业、航海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宋代《太平御览》对汉魏时期的舟船水运形容为“舟楫为舆马,巨海为夷庚”,意指是乘船好像坐车骑马,即便行驶在汪洋大海之上,也如平坦道路一般。东吴立国江南,造船业尤其发达,其船只不仅广泛应用于运输,还大量投入战争之中,三国之中许多有东吴参与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濡须口之战都是历史上经典的水战,且多以东吴取得胜利告终。东吴还多次派遣船队远航至辽东、台湾岛和东南亚地区,让东吴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经营海洋战略、实施海上扩张的政权。

一、水上运输

三国时期的船只种类繁多,包括战船、货船、渔船等。船只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运输人与货物。相比起陆路的车马运输,舟船载重量较大,遇上顺风顺水,速度会比陆路快出数倍,因而在三国纷争时期,运输士兵、军械、粮食等都要尽可能借助水路,以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屯驻樊城的刘备面临腹背受敌的危机,不得不仓皇率军南下江陵,当时刘备就是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领走陆路,一路由关羽率领,乘船百艘,由汉水而下。后来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虎豹骑追上,几近全军覆没,所幸有关羽的船队接应,才让刘备虎口脱险。刘备东奔夏口,关羽所带这水军数千人成了他最后的家底,也正因为曹军不习水战,不敢贸然东进,给了刘备喘息之机。倘若当初刘备没有分兵水路南行,后来三国的历史恐怕会是另一个样子。

曹操与孙权南北对峙,战场多在江淮一线,双方互有攻伐,因为用兵动辄以万计,无论曹操还是孙权,都需要利用江淮之间的濡须水、巢湖、肥水等水域来运输士兵与物资。具体而言,因东吴船大,吃水较深,所以东吴出兵往往选择涨水期的春、夏两季,而为了限制东吴大船的使用,曹操伐吴多选择枯水期的冬天。第一次濡须之战,曹操与孙权陷入僵局,从建安十七年(212)十月对峙到次年正月,孙权给曹操寄来书信,信中写道:“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这是在提醒曹操,春季要到了,水位要上涨,地理环境将逐渐有利于南军而不利于北军,这是给曹操一个退兵的台阶下。曹操领会了孙权的意图,遂下令班师北归。可见舟船运输对当时的战局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为了应对东吴在水路航运上的优势,曹魏也经常采取措施避免在水域与吴军作战。魏青龙元年(233),征东将军满宠上书朝廷,认为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建议向西迁移三十里筑新城,这样就能“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满宠的建议得到魏明帝曹叡的批复,满宠于是在城西三十里另筑一座合肥新城。当年,孙权果然来攻打,“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合肥新城因为远离巢湖,拉长了东吴军队在陆地上的补给线,大大削弱了东吴在水战、水运方面的优势,此后吴军多次引大军来攻合肥,无不以失败告终。

不仅南方多水之地善用舟船运输,对于北方崇山峻岭、崎岖难行的复杂地理条件,能够依托水路来实现运输更是事半功倍、求之不得的事情。曹操北征乌桓之前,就大发民夫,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让士兵和军粮可以从邺城全程利用水路抵达辽西走廊一带,这些运河的开凿也为后来京杭大运河北段奠定了基础。诸葛亮首次北伐,计划是出祁山,攻打曹魏陇右诸郡。诸葛亮形容走这条路是“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其主要原因就是从沮县北上进入曹魏境内的祁山、西县,一路都可溯西汉水(又称漾水)而行,充分利用舟船运输,可以大大缓解远距离作战后勤补给的压力。后来姜维北伐,其军事目标更为偏西,但依然大量依托沮水、白水等河流转运士兵,因而行军速度很快,让魏军疲于应付。洮西之战后,魏将邓艾比较魏军与蜀军的五条优劣,其中就有“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

无锡三国影视城里的战船复原 成长摄

二、舟船种类繁多

三国时期的舟船种类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楼船,属于比较大的船只,顾名思义,船上建有数层高楼,宛若一座水上城堡。据《释名·释船》,楼船每一层还有专门名称:“船上室曰庐,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雀室,于中候望,若鸟雀之惊视也。”楼船曾是秦汉时期水军的主力战船,故而水军称为“楼船士”。汉武帝伐南越,以杨仆为楼船将军,此职位三国时仍有,魏申仪即拜楼船将军。东吴造船业发达,造有众多楼船,其中一艘名叫“长安”的大船,“载坐直之士三千人”。孙权还有飞云、盖海两艘楼船。左思《吴都赋》描述称:“弘舸连轴,巨槛接舰,飞云盖海,制非常模”。东晋顾恺之著名画作《洛神赋图》中,绘制了曹植乘坐双层楼船在洛水上航行的场景,表现的就是《洛神赋》中“御轻舟而上溯”的画面。

不过楼船因为体积较大,也很容易发生倾覆事故。濡须之战时,孙权大将董袭督五楼船,夜晚突遇暴风,五楼船倾覆,董袭不愿临阵逃脱,最终溺水而亡。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曹魏,尚书仆射杜畿受诏命作御楼船,在试航的时候,楼船不幸被大风吹翻,杜畿落水而亡,同时落水的尚书郎诸葛诞却因漂浮到岸边,捡了一条性命。因此在三国时期,楼船主要作为指挥舰,不作为主力战舰。

蒙冲、斗舰是三国时期水战的主要作战用船。蒙冲的船体狭长,用生牛皮蒙在船身上,两侧开有孔洞以供船桨伸出,左右还开有弩窗、矛穴,既能近战,也能远射。蒙冲的特点在于机动性强,适合用来突击敌阵。斗舰则更注重防护,船上设有三尺高的女墙,墙下开桨孔,船内建有与女墙齐平的棚屋,棚上又建有女墙,前后左右树牙旗、帜旛、金鼓,十分雄壮。刘表在荆州治理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建安十三年,孙权讨伐刘表大将黄祖,黄祖用两艘蒙冲大船横在江中,扼守沔口,上有弓弩手千人,吴军无法近前。危急时刻,董袭、凌统二将各率百人敢死队,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董袭挥刀斩断了固定蒙冲的绳索,蒙冲于是顺水横流,吴军才得以突破这道障碍。胜利之后,孙权举杯对董袭说:“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赤壁之战中,周瑜选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让黄盖率领这支船队前去曹营诈降。船只接近曹操水寨后,黄盖将它们全部点燃,这些火船如炮弹一般冲入曹营,点燃了赤壁的熊熊烈火。东吴大将贺齐,十分注重军队的兵甲器械,他所统领的水军“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魏将曹休来伐,见这一场面,十分忌惮,引军退回。

此外,还有一种叫走舸的小型战船。这种船上也立有女墙,船夫多,士卒少,所选都是勇力精锐之人,因此船只灵活性很强,“往返如飞鸥”。黄盖赤壁之战诈降时,就将走舸预先系在大船之后,等大船点燃曹军战船后,他们再乘走舸突入曹营杀敌。

战船中还有一种类型,称为舫,即将两船并列相连,形成一种“双体船”。晋武帝筹备灭吴,诏令益州刺史王濬在蜀中建造大船连舫,这种连舫面积有一百二十步见方,可以容纳两千多人。船上用木料修建起城池楼橹,开四门,马匹都可以在船上行走。船头还绘有“鹢首怪兽”,用来震慑江神。《晋书》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正是这批大船连舫后来顺江而下,势如破竹,灭亡了东吴。

其他作战的船只,有用于冲锋的“先登”、用于攻击的“露桡”、用于冲角的“冒突”、船体赤色的轻型战船“赤马”、侦察敌阵用的“斥候”、船身较长船体较小的“艇”等。除了战船以外,还有客船和货船,其数量更多。客船分别有官船和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艑、艇、扁舟、轻舟、舲舟、舫舟等几种。

广东省博物馆藏东汉陶船 成长摄

三、海上远航

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他们均十分重视海上交通,跨海航运已经十分成熟。

曹魏方面,主要是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之间的航运,因为两者之间海域较短,从汉末以来,许多青州人士躲避战乱灾祸,首选的目的地都是乘船渡海前往辽东。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人太史慈就是因为得罪州府,渡海至辽东避难数年。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名士管宁、邴原也是避难辽东,应是从山东半岛渡海北上。辽东太守公孙度全盛之时,遣部将柳毅“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地跨两大半岛,直至曹操平袁谭之后才派兵将柳毅逐走。但此后因公孙氏在辽东仍处于相对独立割据的状态,曹魏向东的海上通路并未打通。

景初二年(238),魏太尉司马懿征讨辽东,诛公孙渊,收复辽东诸郡,而恰在同年,倭国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遣使者难升米至带方郡,求谒见朝廷献贡。带方郡在今朝鲜半岛西北部,倭国使者应是从海上乘船而来。带方太守刘夏派遣官吏将难升米一行送至洛阳,魏廷册封倭女王为“亲魏倭王”,赐金印紫绶,并馈赠了铜镜、珍珠、五尺刀等大量宝物,由刘夏遣使护送倭使归国。自此之后,从辽东半岛渡海至带方郡、再缘朝鲜半岛海岸至日本列岛的海上航路重新开通,曹魏与倭国之间官方往来不断。后来邪马台国与邻国狗奴国爆发战争,女王派使者来魏廷寻求支持,魏廷派塞曹掾史张政赍诏书、黄幢渡海前往倭国调停纷争。张政在倭国停留数年,还经历了女王去世后国中的一段动荡岁月,直至新女王登基,邪马台国派二十多人的使团送张政归魏,并献贡品,以表臣服。曹魏时期,中日之间的海上交通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航线,这在陈寿所著《三国志·倭人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甚至具体到途经的小国及所需的水行、陆行天数,可见当时的海上航行已经十分成熟。

作为第一个在长江以南称帝立国的政权,东吴面朝大海,对航海的热情可谓得天独厚。在孙权称帝的第二年,即黄龙二年(230),孙权即“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能够容纳上万人远航,可见是一支规模庞大、船舰众多的海军舰队。亶洲即东吴人对日本列岛的称呼,当时常有亶洲人渡海到会稽郡采买布匹,而会稽郡沿海居民出海时,有时也会被风浪吹到亶洲。因为已经具有了民间通航往来,外加当年秦始皇遣徐福东渡求仙药的传说吸引,孙权才舍得投入巨大成本去开通这条航路。航行一年,卫温、诸葛直的船队没能找到亶洲,但发现了夷洲,即今台湾岛,这也成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岛最早官方往来的记录。后来,吴丹阳太守沈莹撰写了《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书中记载夷洲的地形“土地无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以及物产、风土人情,这说明东吴时期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航运往来已经十分频繁。

孙权屡次北伐曹魏都受挫于江淮,这让他萌生了与辽东公孙渊结盟、南北夹击曹魏的想法。嘉禾元年(232),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与公孙渊达成盟约。此次航行首次打通了从江东渡海、跨越曹魏国境直接辽东半岛的海上交通线,堪称是一次“海上之盟”。但因为航线太远,风大浪急,东吴船队不得不在返程的中途停靠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今山东荣成成山头)。魏青州督田豫料敌于先,提前在成山部署兵力,伏击了东吴船队,斩杀了周贺。这是《三国志》中记载魏吴之间唯一一场海战。虽遭袭击,但孙权仍不死心,于嘉禾二年(233)又派出以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带队的豪华船队,将兵万人,携带大量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从海路前往辽东,授公孙渊为燕王。然而此时公孙渊突然变卦,斩杀了东吴使者,送其首级向曹魏邀功。

孙权“海上之盟”的计划虽然破灭,但从东吴到东北地区的海上航路已经十分顺畅。公孙渊臣属在向曹魏上表的表文中称呼:“吴虽在远,水道通利。举帆便至,无所隔限。”而基于这条航路的开通,东吴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政权也发生了接触。据《吴书》载,公孙渊背盟后,被关押在辽东的吴使秦旦、杜德等逃脱,亡命至高句丽,诈称他们是东吴派往高句丽的使者,途中为公孙渊所劫。高句丽王位宫大喜,“遣皂衣二十五人送旦等还,奉表称臣。”一年后,孙权又派使者拜位宫为单于,加赐衣物珍宝,高句丽则回赠东吴上等马八十匹。2021年,在韩国忠清南道公州武宁王陵附近出土了一块墓砖,侧面刻着“造此是建业人也”七个清晰的汉字。建业是东吴的国都,可见造砖者很有可能是从东吴渡海来到朝鲜半岛的一名工匠。

东吴的航船还南下至东南亚诸国。黄武五年(226),吴将吕岱平定交州士氏家族叛乱,进讨九真郡(今越南北部),“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其中扶南大致在今柬埔寨,林邑在今越南南部,堂明在今泰国境内。这次东吴使团下南洋长达六年之久,途经和听闻的国家有百余国,使团在扶南时,还恰遇中天竺国(今印度)的使臣。使臣朱应、康泰归国后,根据他们在南洋的见闻,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吴时外国传》,记载了南洋诸国的风土、习俗及历史。东南海路的畅通,使得东吴与远在欧洲的东罗马帝国(中国史书称大秦国)也有了联系,一名叫秦论的大秦商人通过交州来到东吴拜见孙权。孙权询问了大秦国的情况,还派人送他回国。

东吴之所以能够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海上远航,是因为其造船业十分发达。东吴在沿海、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造船厂,包括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温麻船屯(今福建霞浦)、番禺船屯(今广东广州)等,并设置典船都尉。东吴晚期,一些有罪的官员都会被贬往建安郡造船劳役。

参考资料:梁满仓、杜明才《三国礼仪习俗沿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朱子彦《三国时期的航海与造船》(《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王奎、谭良啸《三国时期的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等。

作者:成长

来源:《看历史·三国文化》2024年第4期


作者:

写三国的成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