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元代历史注脚:八思巴文大元通宝
2025-07-18 16: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密使,它们没有史书的工整笔墨,却用裂痕、锈迹与磨损,刻录下比文字更真实的呼吸——那是市井商贩的吆喝,是渔阳突骑的“心跳”。从路县故城的神秘陶罐到山云纹瓦当,从戳印“亭”字的陶罐到井边的喧嚣,我们于泥与火、铁与金的凝结处,探寻文明的密码。请随我们一同拂去千年尘埃,在岁月的凝结中,聆听文明的低语。


聆听旧物故事

见证文物新生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

元代(1271年—1368年)

在路县故城的幽深地底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静卧多载

它们承载着元代的繁华与沧桑

如今带着历史的温度

向世人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钱币上被时光侵蚀的痕迹

恰似历史的笔触

细腻地勾勒出

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钱币"生平简历"

文物名称: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


出土时间:

元代(1271年—1368年)


出土地点:

路县故城城址周边墓葬区


展示点位:

陈列展厅


国号钱的传奇之旅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铸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元史·食货志》载:“武宗至大三年,初行钱法,立资国院、泉货监以领之。其钱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一十文。历代铜钱,悉依古例,与至大钱通用。其当五、当三、折二,并以旧数用之。”

大元通宝是国号钱,为当十大钱,分为八思巴文和汉文两大类。其中,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数量较多,规制较为统一,直径约4.2厘米,厚约0.3厘米,重约19.5克,钱文释读顺序为上下左右;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钱文释读顺序为上下右左。读法差异源于两种文字行文方向不同。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元代以纸币为主,铜钱铸造相对较少。正史记载正式颁行的铜钱有元武宗时期的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和元顺帝时期的至正通宝等。元武宗在位时推行改革,变易钞法,首次大规模、大范围地使纸币与铜钱相权通行。然而,元武宗去世后,继位的元仁宗废除了武宗的新政,“至大通宝”和“大元通宝”的铸造、流通也随之终止。


八思巴文的由来

八思巴文属于拼音文字,按《元史》等书所记共有41个字母,译写汉语,每个字要用2个或3个,甚至4个字母组合而成。

八思巴字母(标准体)

八思巴文是元朝国师八思巴所创的蒙古新字,作为国书。《元史•释老传》载:“至元六年,诏颁行天下。诏曰:‘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字寖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西藏布达拉宫八思巴像

这种文字的创立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元代大一统国家社会的文明进程,并且对元朝的统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考古的新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来看,北京出土元代铜钱的地点、数量和种类都非常有限,仅见于西直门火车站元代窖藏和昌平区白浮村墓葬,而且这两处地点出土的铜钱为汉文的至元通宝和至正通宝。此次发现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不仅是路县故城遗址首次出土的元代铜钱,也是北京地区首次出土的八思巴文铜钱,丰富了北京地区古代钱币和八思巴字文物的考古发现。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的出土

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离

路县故城这片历经岁月沧桑的土地

见证无数兴衰更迭

如今再次开启尘封的记忆

向我们低语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古钱币鉴赏图典》,李卫编著,2004年。

2、《通向远方的记忆:路县故城遗址考古手记》,孙勐著,2020年。


作者: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