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三陵之二:明恭让章皇后陵
2025-07-18 16: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金山一带女英坟,玉殿珠楼结彩云。

——张循占《金山》

古代陵寝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明代没有皇后陵,如在《清西陵史话》一书中就曾表示“清陵与明陵最大的不同在于清朝有皇后陵,而明代无皇后陵”。但终明一朝,曾明确地建过两座皇后陵,一为玉泉山南麓的“恭让章皇后陵”,陵主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元配皇后胡善祥;一为十三陵袄儿峪的悼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首位皇后陈莲在被迁往永陵与世宗合葬前的葬地。陈莲因触怒明世宗,受惊悸,堕胎而死,初谥“悼灵皇后”,建陵于袄儿峪,号为“悼陵”,并设悼陵监管理。本文着重介绍一下海淀区域内的恭让章皇后陵。

明代自永乐年间奠都北京以后,首先开辟了昌平的皇家陵园,明代文献将整个陵区泛称为“天寿山”,以后列朝相袭,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明十三陵。由于明朝皇室等级制度森严,对于入葬天寿山有严格的规定,废帝、废后、一般的妃嫔和早夭的皇子、公主等是没有资格入葬天寿山的,所以需要为这些人另辟一处陵园以便安葬管理,于是从正统初年开始,在北京西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北京的第二处皇家陵园,在明代的文献中,被泛称为“金山”。随着入葬者的日积月累,大约在明代中晚期在民间又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一溜边山府。所谓边山,是指永定河东侧靠近北京城的西山浅山区,又有小西山之称,小西山的东部和南部的沿山地带土层丰厚、植被繁茂,加以迤逦的青山和其间淙淙的溪水,可谓风水俱佳。海淀区内的边山,起自青龙桥迤西的红山口,西延直到四王府一带。所谓府则是对贵族墓地的吉称,又称茔府,小西山一带众多带“府”的地名,均为明代皇室成员的墓园,民间久有“一溜边山,七十二府”之谚。海淀区内的府,“全是由东向西平列,第一座为下道府,第二座为老府,第三座为韩家府,第四座为小府,第五座为娘娘府……”,到明朝灭亡时,这里已经是墓园鳞次栉比、连属相望了,层峦叠翠中,青松翠柏间,掩映着座座黄(绿)瓦红墙的墓府,望之蔚为壮观。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这样描写金山盛时的风貌:“金山出城三十里,宫人不得附天寿陵者,咸葬金山,故朱门蜃墙,金铺绣脊,从高望之,俨然一幅画图也。”

(明)《入跸图》中的恭让章皇后陵

恭让章皇后陵是金山陵区第一座可称为“陵”的高等级陵园,陵主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恭让章皇后胡善祥,在葬于金山的后妃嫔御中算是地位最为尊崇的了。据沈榜《宛署杂记》载,恭让章皇后陵由陵门、享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和内官房等建筑组成,陵门、享殿均铺黄色琉璃瓦,陵前立有墓表。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云:“恭让章皇后胡氏别葬金山,门三道两重,殿五间,两庑周垣,碑无字”。有幸的是,这没有被镌刻在碑上的墓表文被清代杨通睿、廖有恒修的《济宁州志》收录,内容远比《明史》中的传记精详,这无疑是胡善祥最为权威的生平传记。

宣宗皇后姓胡氏,讳善祥,世为州右族。

曾祖守仪,福建侯官县丞。祖文友,娶钟氏,生荣,即后之父也。荣生二子:长安,次瑄。女七,后于次为三。长讳善围,洪武初为女官,给事掖廷,颇见任使。官荣锦衣卫百户。荣虽职居爪牙,而立心仁厚,处事详雅,人谓有长者风。永乐初,遇列免官,将北还,留寓斗门桥之官舍。一夕梦元冠羽衣神,谓曰:毋过尔郁郁,寻当大显。翌日,后诞焉,实洪武三十五年四月初十日。既长,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有十数者云此女当大贵,不可言。荣心异之。

永乐十五年,诏选皇太孙妃也。台官奏,后星直鲁也。命太监黄琰驰驿至鲁,后与选焉。先是独居小楼,旦日启户,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里闾聚观以为奇瑞,已而果验。仁宗皇帝嗣位,册为皇太子妃。宣宗登基,立为皇后,正位中宫。授父荣光禄卿、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佥事,兄安府前卫指挥佥事,弟瑄府军前卫百户。

宣德间,海内宴安,车驾颇事游幸。后每乘间轨讽,无媚顺态,居常服食侍从澹如也。后以无嗣多疾,上表请避位,从之。敕谕礼部曰:“比皇后胡氏,自罹多疾,不能恭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间。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恳辞再三,益加恺切,已从所志,就间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退居长乐宫,事黄老清静之说。”遂更立贵妃孙氏为皇后,事在国史。

越十八年薨,谥为静慈仙师,时正统八年十一月初五日也。

公主二:长即顺德大长公主,归驸马石璟;次永清公主,未归卒,祔后葬玉泉山之阳。

英宗皇帝即位,敕礼部曰:昔我皇考已临御之日,母后胡氏让位于我母后孙氏,皇考已从所志,就间别宫。厥后母后胡氏遗荣慕道,益尚清虚,优游有年,以至令终。朕于时幼冲,未敢固违其志,已尊谥静慈仙师,而几祭葬之仪,亦惟是称,皆所以成其志也。朕今思之,母后之志虽成,而为子之心终有未尽尔。礼部宣会群臣,仍议上皇后尊谥,令所司修葺陵寝如制,盖欲因其志之所安而致尊崇,庶几于礼于情两尽而无憾也。于是礼部尚书姚夔等议,上尊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太常续考》中的恭让章皇后祭祀陈设图

综合各方史料可知,胡善祥,济宁人,生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四月初十日,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她的长姐胡善围在洪武年间以才色选入宫,成为高品位的女官,任尚宫一职。 按官方的《明史》记载,胡善祥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册为皇太孙妃,成为朱瞻基的嫡妻。正史记事往往过于疏略,剪裁掉了很多内情,从而导致事情的前后因果不太明晰。而在《胜朝彤史拾遗记》中则对其来龙去脉交代得比较清楚。

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下诏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司天监奏称因天象而定皇太孙妃应在“济河间”(鲁地)寻求,最终因胡善祥“合法相”而被册立为皇太孙妃之事,在《恭让章皇后墓表》中也有相应的记载,从而印证了《胜朝彤史拾遗记》的可信。原来在永乐初年,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偶然在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官舍见到他的容貌姣美白皙而且聪明可人的女儿,非常惹老夫人的喜爱。永乐八年,借着永乐皇帝要为太孙择配的因由,便把年仅十岁的孙氏推荐入宫,由张皇后抚养,成了大明第一家庭的小童养媳,在宫中生活了七年之久,与朱瞻基青梅竹马,自幼为伴。到了永乐十五年,正式下诏为皇太孙朱瞻基选聘太孙妃。胡善围大概是施加了一些影响,司天监奏称应天象,皇太孙妃应在“济河间”(鲁地)寻求。最终,后入宫的胡善祥因“合法相”而被册立为皇太孙妃,而孙氏只能册为太孙嫔。作为公公的明仁宗是知道内情的,所以他即位后,孙氏虽依然为嫔,但为了安抚她,而特赐她与胡善祥一样穿太子妃的冠服。宣宗即位后,在立谁为皇后的问题上依“皇太后有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之意,立胡善祥为皇后,孙氏被册立为贵妃。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册封后赐金册宝(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但宣宗特地为孙氏破格,制金宝赐与孙氏。自幼在宫中成长的孙氏心机很重,她并不就此甘心,一直在伺机夺取皇后之位。

胡善祥虽容貌出众、性情贤淑,但对宣宗热衷的游幸活动,时常规讽劝谏,毫无媚顺之态,这本是一个皇后的本分,却招致了宣宗的不悦,加上孙氏的挑拨,帝后间有了嫌隙。胡善祥始终没有生育儿子,只有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没有皇子往往是皇后最大的隐患,常常导致后位岌岌可危。宣德二年(1427 年),孙贵妃忽然喜生龙子。其实,这个孩子是个不知名的宫女所生,被孙贵妃强夺过来充做自己的儿子。宣宗虽对此事已有察觉,却故意装糊涂,不但对孙氏眷宠益重,还准备逼胡后辞位。但贵为国母的皇后可不是轻易便能废的,必须得到那些一言九鼎的重臣的支持,而这煞费了宣宗的一番苦心,《胜朝彤史拾遗记》中就记载了宣宗的一系列运作过程,宣宗几乎是连哄带求带压地要求张辅、蹇义、杨荣、夏元吉、杨士奇等元老重臣支持他废后,他费尽心力地多次和他们商谈,最后在向他们保证“待两宫均等,无厚薄、无崇庳,终之始之”后,才勉强取得了有所保留的支持。

身为皇后的胡善祥,一无子,二多病,三不为宣宗所宠,在“帝令后上表辞位”的强大压力下,她只能尊旨,成为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孙氏则顺理成章地“母以子贵”,被册封为皇后。当然官样文章还是要做得的,“上乃敕礼部:‘皇后自罹多病,不能承馈祀。重以无子,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伉俪重,屡拒不纳。而后恳再三,不得已已从所请矣。夫因其谦德而遂尊之,礼也。其称号、服食、侍从悉仍旧不改如敕。’”废后胡氏只得到一个“静慈仙师”的封号,自此退居长安宫,虽然她“性本恬不喜事华饰,至是学清净,奉黄老为仙姑”,但在失意中做了十五年的“仙姑”,该是何等的精神折磨。胡皇后无过被废,令人十分同情,宣宗多年后也只是表示出些许的歉疚之意,自解称“此朕少年事”,但并不想改过。宣宗的母亲张太后十分同情这位儿媳,为了不让她感到过于孤寂,常把她召到自己的寝宫清宁宫居住,内廷的朝宴,也始终让她居孙皇后的上首,搞得孙皇后心中很是怏怏。英宗即位后,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太后,胡善祥则仍保持宣德年间的待遇。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一直维护胡善祥的张太皇太后刚一去世,在祭奠时,胡善祥就被列名在妃嫔中,不得再与孙太后同列。这最后的一点颜面终于也被褫夺,巨大的失落感使得胡善祥痛哭不已。正统八年(1443年)的正月十七日,胡善祥年仅24岁的长女顺德公主去世,人世间已孑然一身的胡善祥于十一月初五日“仙逝”。在外廷议丧礼的规格时,诸臣去问病中的杨士奇,他建议应用皇后的礼仪安葬,当听到诸臣说“此非内庭(孙太后)意也”时,他就把脸转向另一边,不再说话。最终,胡善祥仅仅以嫔御礼葬于“玉泉山之阳”。明朝有“陵山之祭”的制度,凡皇家成员入葬启土,都要祭告山神。正统八年(1443年)“十二月乙未”胡善祥入葬这天,“以营建静慈仙师坟园毕,遣官告谢金山之神”(《明英宗实录》),初建的“静慈仙师坟园”等级不会很高。

那个不知名的宫女所生的孩子后来做了皇帝,即英宗朱祁镇。英宗一直以为自己是孙太后所生,直到“天顺六年,孙太后崩”后,早年曾侍奉过胡善祥、深悉内情的英宗的皇后钱氏才向他讲述实情,并说:“(胡)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力劝英宗恢复胡后的位号。英宗征求大学士李贤的意见,李贤说:“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实临之。然臣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恢复了胡善祥的位号,按皇后陵园的规格重修了她的陵寝,并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其陵称为“恭让章皇后陵”,简称“恭让陵”。胡善祥的次女、宣德八年(1433年)就已夭折的永清公主按“冲幼儿依母例”,葬在她的陵寝旁。英宗又遣胡善祥的长女顺德公主的驸马石璟(北京人耳熟能详的石驸马大街,就是因他而得名)前往致祭。

这一段公案到此得以了结。恭让章皇后胡善祥是第一位生前被废,死后葬于金山的皇后。从正统八年(1443年)“用嫔御之礼葬于金山”的“静慈先师坟园”到天顺七年(1463年)追复皇后之位后修建的“恭让章皇后陵”,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陵外唯一可称“陵”的园寝,虽然在葬于金山的后妃嫔御中算是地位最为尊崇,但仍未能“祔庙”与宣宗并祀。

据《宛署杂记》载:恭让章皇后陵,每年的岁正旦、清明、霜降、中元、冬至、万寿节、皇后忌辰一共七祭,由太常寺题,派遣内官(宦官)行礼,祝版上题写的祝文依各节序有所不同但皆有定式,万历年间的祝文定式为:维某年月日,孝玄孙嗣皇帝御名,谨遣某官某,谨昭告于恭让章皇后曰:月日不居,仙游益远,兹遇某节,不胜追慕,谨用祭告,伏惟尚享。

恭让章皇后陵经历年多次整修,到明末时尚保存完好,明朝灭亡后因疏于管理而日渐破败,康熙年间开始在玉泉山兴建皇家御园后,就日趋圮废。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规模裁撤前明金山园寝管理机构时,恭让章皇后陵就已湮灭无闻,也许地宫尚侥幸隐藏于地下而无恙。恭让章皇后陵地表建筑虽已无存,但它所属地区是北京市公布的文物埋藏区,又是“海淀三陵”之一,是海淀区所承袭的重要的人文遗产,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

王密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