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0 06:0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精选出多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展现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的英姿。本期推荐经典影片——《白求恩大夫》。
影视介绍
《白求恩大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由张骏祥、李舒田、高正执导,谭宁邦主演,村里、英若诚、吴雪、杨在葆、田华等出演,于1965年完成,1977年正式上映。该片根据周而复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出生命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38年初,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他,军区卫生部安排他做医疗顾问,白求恩发现边区的医疗条件比他想象的还要差很多。他向司令员请示办一个后方示范医院,调各分区医生来参加培训,他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前线为重伤员做手术。
由于缺少必要的医疗器械,好多重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白求恩心急如焚,他决定回加拿大一次。但突发而至的战斗阻挡了他回国的步伐,他对送他的方大夫和童秘书说:我不走了,这里更需要我。黄土岭战役后,在一次给战士做手术中,他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导演故事
张骏祥
张骏祥,笔名袁俊,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导演、剧作家、理论家、事业家。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在校期间,他大量阅读西方古典名著,沉醉于西洋戏剧的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39年秋,他应聘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授导演、舞台美术,并先后导演了曹禺的《蜕变》、《北京人》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则》。
他还撰写了不少有关导演理论的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A.狄恩的导演理论,并有所丰富和发展。他导演的话剧,正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实践,具有结构严谨、节奏流畅、形象鲜明和舞台各部门配合协调的特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于1947年转入电影界,先后在中电一厂、二厂编导了喜剧片《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以强烈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揭露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劫收”掠夺的丑恶现实,受到当时进步舆论的注目。电影《白求恩大夫》以其纯净流畅的蒙太奇语言,凝重严谨的韵律和驾驭独特情节的能力,使影片成为中国人物传记片中的佼佼者,堪称他的代表作。
在电影理论方面,他出版了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和《影事琐议》。他还致力于电影基础理论建设,由他主编的《中国电影大辞典》,于1995年10月问世,填补了中国没有一部比较完成、系统的电影辞典的空白。
李舒田
李舒田,河北完县人,中国内地男导演、演员,曾任总政京剧团团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八路军,担任晋察冀军区冲锋剧社演员,曾在多部话剧中扮演女性角色。1942年进入华北联大文学院戏剧系学习,后历任多个剧社及文工团领导职务。1956年2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参与编导了纪录片《护航》和故事片《长空比翼》,独立或联合执导《突破乌江》《白求恩大夫》《蒙根花》等影片。此外他还在影片《战上海》中饰解放军肖师长,参加了《盼》、《将军塞上曲》等剧本的改编。
高正
高正,北京人,中国电影演员、导演。1946年考入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进入影坛,参加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演出。1950年代,参加演出的影片近20余部,并担任《聂耳》的制片主任。1960年起,开始加入导演行列,担任影片《激流》、《秦娘美》的副导演。1978年导演影片《平鹰坟》。1984年导演影片《桔园情》。1985年,担任12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的总导演。
演员故事
谭宁邦
谭宁邦(Gerald Tannebaum)美国人。中国福利基金会 总干事、中国福利会顾问。上尉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军服役,先在军队报纸《战争中人》任编辑,后在军队无线电台设在好莱坞的总部担任节目制作人,主编《军队无线电台回放》月刊。
谭宁邦在1945年被选为军队无线电台成员到中国重庆及中印缅战区司令部工作,建立“军队网络(中国部分)”任副主任,同时担任上海XMHA电台指挥官。次年4月在中国从美军复员,加入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公关部当记者。同年7月1日任中国福利基金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总干事,兼任战灾儿童义养会中国分会总干事。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后,任中国福利会顾问。1962年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根据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原著改编为儿童剧《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972年回美国定居。
曾经在中国电影《停战以后》、《白求恩大夫》、《林则徐》等影片参加过演出。
村里
村里,原名周存礼,河北望都人,表演艺术家、电影演员。早年在保定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曾任文工团员及文化教员。1950年起任河北省文工团(后改为河北省话剧团)演员。1959年从影,先后在影片《红旗谱》、《白求恩大夫》、《冤家路宽》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85年任河北电影制片厂业务厂长、总导演。
英若诚
英若诚,满族,生于北京。翻译家、导演、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20世纪40年代末,英若诚参加业余的“骆驼剧团”,并出演了话剧《保罗·莫莱尔》。1947年,英若诚翻译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作品《电影感》,开启了他的翻译生涯。1965年,出演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1979年,把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98年,英若诚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2009年在英若诚诞辰80周年之际《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中译本出版。
邢吉田
邢吉田,辽宁营口人,中国内地电影演员、导演。
1948年参军,1949年调入东北军区文工团,1958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同年走上银幕。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哥俩好》等片中饰主要或重要角色,擅长塑造我军高级将领。1973年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在拍摄了《小螺号》和《同志,感谢你》后,改行当导演。1979年导演的影片《海外赤子》曾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幕后花絮
本片根据周而复同名报告文学改编,是我国银幕上成功的人物传记之一。影片描述了加拿大友人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直至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这里。影片通过个性化的言行,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出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