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天下秩序”里,藏着怎样的“中国”
北京日报 | 作者 成一农

2025-07-21 00:49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天下、中国与王朝: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结构再认知》 成一农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谁的“中国”,谁的“天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作答。通过分析历朝历代地图集,可以认为,王朝时期没有太明确的“疆域沿革史”概念,少有的对历代疆域的记述也附属于政区沿革,亦即古人重视的是政区沿革,而不是疆域沿革,且他们关注的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九州”。此外还需强调的是,即便论述内容涉及“疆域沿革”,其标题中也均未出现“中国”二字。

王朝时期,人们对世界秩序的认识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其中对王朝有价值的只是相当于“九州”的“华”所占据的地理空间。由此王朝直接控制的地理范围必然要尽可能全面地包含“华”的所在和“九州”,而这是王朝正统性的来源之一,也是王朝控制“天下”的“法理”基础,而“九州”也被认为是“中国”。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在“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叙述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的概念以及涉及的地理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且在同一历史时期有时也存在不同认识。不仅“中国”如此,“天下”和“大一统”也是如此。

展开而言,我们很多时候论述的是现代人认为的当时的“中国”,而不是明朝人、元朝人、宋朝人以及秦朝、先秦时期的人心目中当时的“中国”,而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本质区别。

今人对王朝时期相关词语的理解,使以往众多自认为“回到历史现场”的“复原”研究,从众多方面而言,都不过是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曲解”。以往很多相关研究展现的是今人基于不同目的、价值观等,对王朝时期的“中国”和“天下”以及政治空间结构的认识,而不是古人的。所以,指出并避免研究视角的混杂,“复原”王朝时期概念本身的含义,即“复原”王朝时期的“天下”和“中国”,是本书撰写的基本目的。

要理解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首先要理解如下几个词语。

“天下”,即“普天之下”。但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对王朝时期的“天下”存在多元认知,更关键的是,许多研究并未真正意识到:王朝在理论上所统治的地理范围,本身就是“天下”的核心所指。正因如此,这些研究也难以深入理解王朝与“中国”的内在关联,以及王朝与周边各国、民族、部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今人叙述王朝历史的时候,往往讲述的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理范围内的历史,但这显然是我们今人的概念。

与“天下”相关的另外一个词语是“天下秩序”或者“华夷秩序”,这同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语。大致而言,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意识到在这一“秩序”中,“华”和“夷”是不对等的,“华”占据着主导地位,“夷”则居于次要和被支配地位,但在有些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又会强调所谓“华夷一家”带来的“华夷平等”。不过从现有史料来看,直至清末,传统的“天下秩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所谓“华夷一家”只是强调两者共同居于王朝的统治之下,但并不代表两者是“平等”的。

我们经常将历史时期的某一王朝称为“大一统”王朝,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及其思想根源,而对之后历史时期“大一统”一词的含义几乎没有研究。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大一统”和“大一统”王朝是我们今人的“大一统”,还是古人的“大一统”?从本书的研究来看,显然指的是前者,或者说我们从未真正理解王朝时期的“大一统”。

“中国”也是一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词语,且以往一些研究者也认识到这一词语在王朝时期存在多种含义,即“地理中国”“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还有些研究者意识到“地理中国”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所指代的地理范围存在变化,但极少有学者对王朝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及其变化进行系统梳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上述这些认知是否准确?另外一个问题是,王朝时期“王朝”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如前文所述,我们现代人提到的“中国历史”,往往指的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理范围内的历史,但王朝理论上控制的地理范围是“天下”,那么由此而来的问题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理范围是否就是“中国”?不仅如此,“中国”一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的含义,但在王朝时期是否如此,其出现在哪些语境中?这样的问题非常多。

本书尽量站在古人角度来解释与王朝时期“天下秩序”有关的词语,并梳理这些词语的含义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变化,且在叙述中,尽量避免使用现代概念,希望能为未来基于“王朝”语境来撰写我们自己的历史奠定一些基础。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