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解码“不可理喻”的青春躁动
北京晚报 | 作者 南朝以北

2025-07-21 00:51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孩子,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法)安娜·图马佐夫 著 梅洛蒂·丹图尔克 绘 欧瑜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如果说青春期是场自带迷雾的冒险,那《孩子,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就是一张带吐槽功能的导航地图。当14岁的女儿躲在房间里给暗恋的对象写情书,笔尖在信纸上洇出犹豫的墨团;当17岁的儿子把“我恨你们”写进日记却又在父母生病时偷偷掉眼泪……这本书像个看透一切的老友,用A到Z的88个词条,把那些在大人眼里“不可理喻”的青春躁动,翻译成了人类都能听懂的语言。

你以为青春期的关键词是“叛逆”“早恋”?这本书从“松弛感”讲到了“体毛”,从“死亡”聊到了“追剧”。它不谈大道理,只说心里话,从“松弛感”里读出孩子对过度控制的抗拒,从“体毛”里看见身体发育时的羞涩与不安,从“死亡”的讨论里触摸到少年对生命的懵懂思考,就连“追剧”这样的日常,也藏着他们对社交话题的渴望。

最难得的是它的平视视角,像一个曾经走过青春雨季的人,拍着孩子的肩膀说:“我懂,那些让你辗转难眠的小心思,不是洪水猛兽,只是成长路上必经的阵雨。”就像谈论“爱情”时,它不说“早恋影响学习”,只说“勇敢享受并放手去爱,但也要善待自己,来自他人的爱很美好,但爱自己更重要。”——这种不回避、不评判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比“我懂你”更治愈的,是“我陪你拆解问题”。这本书没有刻板僵硬的说教,更不居高临下,不急于给答案,只是挨着你坐下,陪你把纠结摊开,理清楚情绪的迷雾和问题的核心,让你自己握住解开难题的剪刀。

当孩子纠结“要不要为合群去抽烟”时,书中没有劈头盖脸地指责,而是告诉你吸烟的种种危害,然后抛出“当你考虑这一切时,你还认为吸烟值得吗”这个问题。如果很不幸你为此做出了尝试,那也没关系,它会承认青春期为融入集体勉强自己很常见,“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落入这个陷阱的人”。它会给你方向,“如果你已经有了烟瘾并想戒烟,你可以咨询医生,他们可以给予你适当帮助。你越早开始戒烟,吸烟这个坏习惯就会越早消失!”它会让你明白“上瘾不可怕,怕的是假装无所谓”。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被审判,而是在被理解的同时获得找到出口的地图。

当家长因孩子沉迷社交网络而暴跳如雷时,书中的文字就像镇静剂。“我们无法对社交网络的使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回溯,我们必须不断去适应,因为它们一直在发展。如果你感觉自己有上瘾并迷失自我的苗头,那就要小心了,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行动永远都不会太晚。但是网络在重新洗牌,现在谁都可以发布作品,网络也可以让你展现自己的才华”。它不否认网络可能带来的迷失,却也提醒我们:这一代孩子的社交场本就建在网络上,就像我们当年泡在篮球场或日记本里一样。与其禁止,不如陪他们看清“哪些声音值得在意,哪些不过是过眼云烟”。把对抗变成同行才是亲子沟通的核心,所谓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管控,而是一起在新的世界里找到平衡。

这种“问题—分析—解法”的结构,让每个困惑都有了可触摸的出口,它从不界定唯一路线或者完美行程,更像在沿途插好清晰的路标,告诉你“这里可能有岔路,但每一条都能走通”。于是孩子在探索时少了些恐惧,家长在放手时多了些底气,双方都能在这场青春冒险里,保留一点松弛的余地。

这本书还有一大魔力,它能让家长和孩子在文字里照见彼此的影子。当孩子读到“父母离婚不是你的错”时,或许会突然想起妈妈躲在厨房偷偷抹眼泪的样子——原来大人也会不安,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而家长翻到“冲突”词条时,那些指责孩子“不懂事”的话突然卡在喉咙里,记忆里那个摔门而去的自己与眼前倔强的孩子重叠,才惊觉当年父母的无奈,如今正沉甸甸地坠在自己心头。

这种双向的映照让亲子间的矛盾迎来和解:孩子终于明白,父母的唠叨里藏着笨拙的牵挂;家长也终于懂得,孩子的沉默里装着未说出口的求助。就像两盏在黑夜里悬着的孤灯,突然发现彼此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亮着。

“只要我们还没有完全找到自我,青春期就会一直持续下去”,青春期并非与年龄完全相关,它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认同的找寻。这话不仅是说给孩子听,也说给每个忘了自己曾是少年的大人。

合上书,看着封皮上那两个仰着头的困惑少年,突然想起自己16岁时藏在枕头下的日记本。原来青春期的迷茫从未消失,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学会了用“成熟”的外壳把它包裹起来。而这本书像把温柔的手术刀,轻轻剖开那些结痂的伤口,让阳光照进曾经的秘密花园。

下次再看到孩子在房间里写写画画,不妨递上这本书,顺便说一句:“其实我当年也暗恋过隔壁班的男生,要不要聊聊?”毕竟,比起严防死守的“为你好”,愿意坐下来听“我觉得”的父母,才是青春期孩子最想要的成长礼物。

记住,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颗正在裂变的星星,他们需要的不是被驯服的轨道,而是有人陪他们聊聊宇宙的辽阔。这本书就是那艘载着理解与尊重的飞船,愿每个在青春期迷雾中航行的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