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社的这件作品因何荣获全球十佳?
北京日报嘚吧嘚

2025-07-21 11:35 语音播报

热点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7月19日,在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上,“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北京日报社视频直播编辑部作品《在黑暗中遇见“光”》荣获全球十佳作品。

本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国内外媒体创作的近400部作品,最终评选出6国10部优秀作品。北京日报社选送的微纪录片,以一支活跃在奥森公园的盲跑团为故事主体,由北京日报社视频直播部记者李路跟拍四个月摄制,坚持通过共同奔跑的方式,深入观察、体验跑团成员的日常训练与互动,旨在挖掘镜头背后更生动、更具温度的新闻素材,记录这群特殊跑者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动人故事。

作品通过镜头真实记录了盲人跑者携手志愿者向终点奔跑的动人场景,生动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凭借其深刻立意和精良制作,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球十佳。

今天,我们邀请李路,分享他的创作故事。

“跑起来的人,运气会很好”

视频直播编辑部 李路

“走运,走运,走起来运气就会好,跑起来运气会更好……”何亚君团长爽朗的笑声和这句话,是我最初接触“何亚君跑步助盲团”时最深的印记。这位跑了十年步的盲人团长,和他身后那群在黑暗中奔跑的身影,成了我2024年3月镜头聚焦的主角。

这个故事,源于部门童主任告诉我一个很好的选题:北京有一群视障跑者,最快的配速竟然达到了4分30秒!这个信息瞬间击中了我,巨大的疑问和好奇在心底翻腾:盲人如何跑步?他们怎样克服对黑暗与未知的恐惧?又如何在失明的世界里感受奔跑的自由?这个挑战常识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

带着好奇,我联系上了何亚君团长。征得同意后,正式开启拍摄。每周三、六清晨六点半,北京奥森南门是他们的起点。家住通州的我,每周两次必须凌晨五点前摸黑出门,才能在六点半前扛着摄像机赶到,捕捉热身与起跑。从2024年3月到7月,整整4个月,我成了“晨型人”,追逐他们的脚步。

何亚君(右)和志愿者韩晓明

第一次拍摄的场景,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跑道上,志愿者和盲人跑者两两一组,手腕间系着一根短短的牵引绳。绳子绷得直直的,两个人步伐一致,呼吸均匀,像一对配合多年的搭档。那种默契,那种无声的信任,让人心头一热。休息时,我和几位盲人跑者聊天,惊讶地发现他们个个开朗健谈,绝对是典型的“E人”。

盲友鲍召波

一次训练后,何团长坐在长椅上,汗水流淌,声音平静有力:“跑步救了我们。以前很多人窝在家里,觉得自己没用。跑着跑着,心里的阴霾就被风吹散了。”他顿了顿,目光仿佛能穿透黑暗:“你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成了全片的精神内核。

助盲团由何亚君2015年创办,从几人发展到上百名盲人跑者,超千名注册志愿者。志愿者负责人“八姐”告诉我,他们会根据能力将跑者分六组,顶尖的“1组”配速确达4分30秒!问起志愿者的初衷,“八姐”朴实地说:“我们图什么?就图看到他们跑起来时脸上的笑,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希望他们能开心地跑,感受风扑在脸上的感觉——这就够了。”

盲友和助盲志愿者一起跑步

为展现黑暗中奔跑的力量与信任,我运用多种手法:特写聚焦绷紧的“牵引绳”,将其化作信任的具象符号;慢镜头定格脚步分毫不差的同步瞬间,放大黑暗中的默契共振;低位贴近跟拍,让观众“触摸”风啸、汗落与同步呼吸的脉搏。同时捕捉人性微光:志愿者拭汗的指尖、盲人满足的笑意、何团长汗水的特写。这些细节,才是黑暗中最温暖的光芒。

这四个月远超工作范畴。我目睹他们在黑暗中坚定迈步;镜头感受着牵引绳两端无声却可触的信任;记录下汗透衣衫时依然灿烂的笑容。每次录制如暖流冲刷浮躁,心境随之开阔。拍摄结束,收起镜头,震动不息。终读懂何团长“走运”的真意:短绳拴住人间至纯善意;盲人脚下的跑道,是用勇气在命运黑暗中凿出的光明通道。这条共筑之路穿透镜头,照亮我心。《在黑暗中遇见“光”》上线后,播放量近千万,斩获多个奖项。观众留言:“是看不见光的人教会我奔跑。你们凿穿黑暗,让光涌进心里。”

这束光,如同烛火点燃星火,终将在更多人心头燃亮,汇成驱散迷茫的长明。原来,照亮彼此的路,便是人间最深的“走运”。


编辑:周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