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彭玉的名字,或许年轻观众未必特别熟悉,但提起《东北一家人》里那个刀子嘴豆腐心的“陈久香”,很多人会立刻想起她亲切的面孔。这位从话剧舞台走出的老艺术家,人生经历算不上一帆风顺,却总能在起起落落中保持对生活的热忱。从早年的舞台耕耘,到中年的生活磨砺,再到晚年重返荧幕的精彩,她用数十年的时光证明:年龄从不是限制,热爱与心态才是滋养生命的源泉。
从舞台到荧幕,热爱让岁月有了份量
彭玉与表演的缘分,始于年少时对文艺的懵懂向往。17岁那年,她因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亮眼表现被哈尔滨话剧院选中,从此与舞台结下不解之缘。在话剧领域深耕多年,她练就了扎实的表演功底,也养成了对角色较真的习惯——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台词,也要反复琢磨语气里的细微差别。
(彭玉早期照片)
后来转战影视圈,她塑造的角色多是贴近生活的“妈妈”“奶奶”,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却总能用生活化的细节打动观众。《东北一家人》里的陈久香,泼辣中藏着温柔;《月圆今宵》里的母亲,沉默中带着坚韧。这些角色的成功,离不开她对生活的观察,更源于她对表演的纯粹热爱。
养生之道:日常生活里藏着生活智慧
高龄仍能保持硬朗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彭玉的养生之道没有秘诀,更多是融入日常的习惯。她常说:“身体就像老物件,得慢慢养,急不得。”这些习惯看似平凡,却藏着她与岁月相处的智慧。
饮食:家常滋味里的“刚刚好”
彭玉的餐桌从没有刻意的“养生食谱”,却处处透着对身体的尊重。她不喜欢大鱼大肉,总说“肠胃就像孩子,喂得太杂会闹脾气”。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早餐多半是一碗温热的杂粮粥,配着自家腌的小菜;午餐会炒两个时令蔬菜,搭配少量瘦肉或鱼虾;晚餐则更简单,有时就是一碗面条加个荷包蛋。
“吃七分饱,心里踏实。”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遇到爱吃的菜,她也不会贪多,觉得“留点儿念想,下次吃才香”。这种不刻意、不挑剔的饮食习惯,让肠胃始终保持舒适,也成了她身体硬朗的基础。
运动:不追强度,只求“动起来”
比起健身房里的挥汗如雨,彭玉更相信“生活化的运动”。在家时,她总爱收拾屋子,擦桌子、整理书架,手脚不停歇;天气好的时候,会到小区花园散步,晒晒太阳,和老邻居聊聊天,不知不觉就走了几千步。
在访谈里,彭玉还幽默风趣地表示,自己经常散步走到江边上,见四周没人,就大声的喊“大海呀,彭玉来啦!”练练呼吸,练练肺活量,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容易得肺炎,也是不错的锻炼方式。
心态:把日子过成“开心的模样”
“养心比养身更重要。”这是彭玉反复强调的。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事业的低谷,也承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她总能慢慢调整过来。“难过的时候,就跟女儿们说说话,或者看看喜剧片,笑一笑,事儿就过去了。”
她不喜欢纠结小事,遇到不顺心的事,会告诉自己“多大点事儿啊”。在片场,她总爱和年轻演员开玩笑,说自己“心态年轻,身体也跟着沾光”。就连看剧本,遇到悲情角色,她也会提醒自己“戏是戏,生活是生活,不能陷进去”。这种通透的心态,让她总能从生活里找到乐子,也成了最好的“保健品”。
作息:跟着太阳“过日子”
“天黑了就该睡觉,天亮了就别赖床。”彭玉的作息像时钟一样规律。年轻时在话剧团养成的习惯,到老也没改——晚上九点多就洗漱上床,看看书或听听收音机,十点左右准睡;早上六点多起床,推开窗透透气,再准备早餐。
她很少熬夜,觉得“熬夜就是跟身体较劲,划不来”。偶尔因拍戏需要调整作息,结束后也会尽快补觉。“身体有它的规律,顺着来,才舒服。”这种顺应自然的作息,让她的身体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作为演员,彭玉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生活中的她,快人快语,天性豁达,就像许多影视剧里演过的角色一样,开朗、直爽。她用对表演的热爱诠释“老有所为”,用日常的习惯呵护健康,更用乐观的心态对抗时光。正如她所说:“年纪大了不可怕,怕的是心里觉得自己老了。只要心里有光,日子就总能过得热热闹闹的。”这份从容与通透,或许就是她给观众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