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6:42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赞美西昌火把节的诗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又被誉为“东方狂欢节”。7月18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火把节上熊熊燃烧的火光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凉山地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与非遗魅力。
共享“执火”狂欢 感受多元民族风情
火把节彝语统称“都则”。火把节第一天为“都则”,意为“迎火”;第二天为“都格”,意为耍火;第三天为“都沙”,意为送火。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火不仅代表彝家山寨的质朴温暖,也代表彝族儿女的热情奔放。
彝族传统群舞“朵洛荷”表演(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相约火把节,感受“最炫民族风”。在西昌市航天大道的火把节狂欢夜现场,彝族女性身着五彩斑斓的长裙,撑着黄伞,她们的身姿庄重典雅,佩戴的银饰叮当作响,为广大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流动式的视听盛宴。这是彝族传统群舞“朵洛荷”表演。
游客与傈僳族巡游队伍合影(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凉山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多民族长期交流交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也让火把节成为大家的节日。狂欢夜的现场,不仅有“朵洛荷”,傈僳族、布依族、摩梭人等少数民族群众也身着盛装,展示各自靓丽的民族风采。这场汇聚多元民族风情与非遗瑰宝的集中巡游,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长卷,描绘出“五彩凉山”的动人面貌。
众人围绕火堆共跳“达体舞”(央广网发 西昌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万人执手,大家绕着火堆共同欢笑,彝族“达体舞”将节日氛围再次推向高潮,热情奔放的彝族风情感染众人。据统计,7月18日当晚,24.5万名市民和游客们体验“执火”狂欢,共享“东方狂欢节”的魅力。
凉山州委书记虞平表示,凉山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域推出了歌舞表演、非遗展示、斗牛赛马、传统选美、美食品味等精彩内容,着力把火把节办成全州人民喜庆好客、八方游客奔赴共享、广大客商把握商机的盛会。
“传统”与“现代”交融 非遗“活化”走向世界
以火把节为媒,透过“指尖上的非遗”——彝族刺绣(以下简称“彝绣”),向世人展示“彝式美学”与彝族群众的智慧,凉山州诚意满满。
精致的彝族刺绣(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彝绣是广大彝族女性自小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自行习得的技艺,这种由“母系传承”的民族艺术,以色彩斑斓组合美、图案自然形态美、技法造型风格美、工艺制作细腻美,又被誉为“绽放在指尖上的花朵”。
彝族绣娘正在绣制彝族服饰(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西梅见物”工作室主理人俄木西梅近年来多方收集、悉心收藏了许多老旧的传统彝族服饰,她将独具一格的妆造技艺与不同颜色、绣样的彝族服饰相结合,为不计其数的游客与消费者展示了彝族延续至今的审美。“西梅见物”工作室与诸多时尚品牌、艺人合作,致力推广彝族文化。不仅如此,俄木西梅的母亲还会在“西梅见物”工作室里,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彝绣、妆造培训,致力让更多人通过彝绣致富增收。
目前,凉山已建成彝绣就业示范基地18个,带动3.16万名从业人员投身彝绣事业。
“走出去”,是凉山州推广彝绣的决心。7月19日晚,“东方云裳 彝旎之歌”——凉山彝绣时尚盛典举行。当璀璨灯光照亮T台,身着彝绣华服的模特款款走来,一针一线间流淌的古老纹样与现代剪裁完美融合,生动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创新交融”。
凉山彝绣时尚盛典的走秀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这场盛典折射出凉山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姿。聚光灯外,一场持续月余的全球创意狂欢同样热度高涨。“彝绣生花”最潮国风设计大赛自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法国、英国、巴西等国设计师还有国内16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创作者的730余件作品,他们用多元视角表达凉山彝绣的深厚底蕴。
“我们既要回望历史,从非遗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也要面向未来,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凉山州深度挖掘彝绣的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让这门传统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时尚盛典现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为凉山州传承发展非遗的实践之举给予赞扬。
从火把节到彝绣,这些珍贵的非遗已化身为凉山州的文旅名片,随着创意与产业不断深度融合,凉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