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了,“相伯居”玉雕工作室的灯光还常常亮至深夜。这抹暖黄的光亮,既是抵御酷暑的屏障,也是一位年逾六旬的匠人与玉雕艺术对话的秘语。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杨根连。他不仅复原了失传百年的宫廷技艺“金镶玉”,更以创新思维让北京玉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青山居”走出了个琢玉奇才
杨根连的玉雕人生,始于北京城南那片汇聚治玉巧匠的“青山居”——清末民初全国最鼎盛的玉器集散地之一。这片位于花市一带的集散地,曾是宫廷造办处玉师的聚居地。街坊四邻都是全国知名的玉雕大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与父亲案头未完成的玉件、解玉砂流淌的沙沙声,构成了杨根连最初的技艺启蒙。
1960年出生于治玉世家的杨根连,打小就和玉石有着说不出的亲近。这样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玉石生出一种天然的“读心术”——哪块料子适合做薄胎,哪块适合俏色巧雕,他只需触摸便能心中有数。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杨根连不仅把基础活计练得扎实,更将老辈传下的治玉口诀烂熟于心。
1979年,19岁的杨根连踏入北京玉器厂大门,在名师指点下,从最基础的“开料”一点一滴做起。回忆起那段岁月,杨根连说:“当初为了练这手,我没少下苦功。那时候晚上车间里别人早走了,就剩我操着工具和自己较劲。”
时光沉淀,技艺精进。十余年如一日的苦心钻研后,杨根连所做的薄胎玉器“鼻烟壶”系列达到了精、妙、绝的境地,连创玉器史上的六个第一:青玉薄胎薄度第一;青玉薄胎内刻外凸内凹第一;青玉薄胎内画第一;青玉薄胎对瓶第一;鼻烟壶内挂双链第一;用水胆制作鼻烟壶第一。
“还有那一对薄胎瓶,在天平上一个分量,434.9克,一直记在我心上。”1990年,杨根连设计的薄胎对瓶《四海升平》荣获全国百花奖设计创作一等奖,这对玉瓶高28厘米,瓶身雕刻的海水纹细如发丝,层次分明。同年,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级玉雕大师,用一把刻刀在玉雕史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杨根连对自己的“较劲”,不仅锻造了他的技艺,更让他意识到,玉雕不是简单的雕刻,而是在方寸之间与千年玉文明的对话。“虽是在琢玉,实则是在琢我——教我如何做人。我身上有些毛病,便尽力修正。正如雕琢时总要剔除玉料的杂质,为人处世也要将自身的瑕疵一点点打磨光滑。所谓‘剜脏去绺’,于玉是精修,于人也是修行。”
数年鏖战复原“金镶玉”
“青山居”宫廷玉师口中一直有一个传说——“金镶玉”技艺。虽然在薄胎玉器的创作上取得了突破,更恢复了清代宫廷失传已久的“双瓶”雕刻技艺,然而在杨根连心中,一直不曾忘记幼年听说过的“金镶玉”。1993年,杨根连做出惊人之举,辞去玉器厂的铁饭碗,建立自己的品牌“相伯居”。自那时起,他开始专注恢复“金镶玉”技艺。
关于“金镶玉”的由来,还得从乾隆年间说起。当时痕都斯坦金银错嵌宝石玉器随进贡进入清朝宫廷,让一生爱玉的乾隆一见倾心,决定“金镶玉只为宫中所有,不予外传”,并命内务府设立专门仿制“痕玉”的作坊,赐名“西番作”。正因乾隆的偏好,宫廷玉师创作出了很多象征皇家权力的“金镶玉”精品。然而到了清末,宫廷玉师流散,一些宫廷玉器的制式和工艺虽然得以流传,但是“金镶玉”技艺因难度和造价极为高昂,百年来几度失传。
“金玉良缘”是金与玉的结合,象征着富贵和完美。它的制作难不难?难!不但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还得坐得住。严格意义上的“金镶玉”,是将不到0.5毫米的金丝嵌入玉石体内,两者融为一体,达到金玉同辉的效果。嵌入的过程需要匠人拿着小锤子把金丝镶入极细的沟槽当中,由于玉的质地与金属截然不同,脆且易碎,所能承受的锤击力度全凭手感,一旦失手就会前功尽弃。
金丝在玉料中反复嵌入又翘起脱落,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从头再来,杨根连以近乎偏执的韧性与之“死磕”。2003年,他终于成功复原这门技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持续改良:摒弃传统胶粘工艺,让金与玉以更自然的姿态相融,最终将“金镶玉”运用到可佩戴的精美饰品上。
金玉交融的匠心传承
近年来,杨根连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内玉雕创作设计大奖,他精心雕琢的鼻烟壶及“金镶玉”作品被众多国内外博物馆所收藏,屡次入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知名博物馆馆藏及展览。
在“相伯居”的展陈空间里,数件代表性精品被有序排布,其中的玉雕作品《福禄万代》令人惊叹。它由一整块白玉雕琢而成,主体是一只饱满的大葫芦,周围环绕着数只小葫芦,初看并不起眼,但轻拔葫芦嘴时,精妙设计便层层展开:每个葫芦中均可拉出一条玉链来,并且链中还有链,葫芦里还有葫芦,层层嵌套,环环相扣,形成“葫芦藏葫芦,链中套链”的立体奇观。
在展柜的柔光下,《三面观音》静立其中,千年佛韵与金玉巧思被熔铸于一方温润之间。这件取材自中国传统佛教造像的经典之作,以三面观音为核心,每一面皆蕴含佛法深意。观音内部中空,暗藏经筒、经文、法器等多重玄机。不同于传统造像的平面表达,这尊观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细观其形,更觉匠心独运。
从“青山居”启蒙的琢玉之路,到“相伯居”走进国际舞台,杨根连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着大国工匠的精神密码。“玉必有工,工必有德,手艺人不能偷工减料,守艺先守心。”“我做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对得起自己的名字。”杨根连复原的不仅是失传技艺,更重构了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联结。
如今,年逾六旬的杨根连依然保持着每天一定量工作的节奏。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女儿杨晓雅已成长为技艺精湛、独当一面的玉雕传承人。杨晓雅不但守住了传统工艺的根脉,又以创新精神赋予其时代活力。凭借这份对玉雕的赤诚与巧思,她获得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去年9月,“两代玉雕人的匠心传承”系列讲座在北京服装学院开讲。作为“相伯居”主理人,杨晓雅以“创新时尚设计在玉石材料向珠宝转化中的应用”为主题,站在青年一代的视角,展开了一场关于新时代玉雕艺术创新路径的生动分享。现场,她不仅深入剖析传统玉雕与现代珠宝设计的融合可能,更将一系列充满奇思妙想的“金镶玉”作品一一呈现。
杨晓雅还尝试通过直播传递手艺的温度,希望向更多人展现玉雕的无限魅力。面对女儿的探索,杨根连鼓励道:“我们讲述的是他人未曾触及的故事,这样的内容自会有共鸣的受众。我相信,这份真诚的声音终将传得更远。”
玉雕行业有云,“三分凭料,七分在工”。在杨根连这位大国工匠和其传人的手中,北京玉雕正在完成从古老技艺到现代艺术的华丽转身,续写着“金玉良缘”的时代新篇。
视频:吕露 黄美倩 张汝娴 张菁
文字: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