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9:08
——北京印刷学院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赴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1000支重点团队之一,北京印刷学院“言耕者”乡村振兴调研团(简称“调研团”)于7月12日至18日赴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调研团10名成员立足学校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优势,深入田间地头,累计开展入户入营调研10余次,普通话教学、推普助力直播培训4场,拍摄推普乡村振兴短视频若干条,举办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文艺演出1场,与当地返乡青年联合开展了2小时的公益助农直播,单场点赞量突破2.2万人次,以大学生视角探索出一条“语言赋能+文化创新”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深入基层 了解地域文化
调研团一行走进了福建省海拔最高行政村、周宁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紫云村,通过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及普通话学习需求。紫云村作为本地重要的红色文化村落,具有浓厚的方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积淀。调研过程中,在紫云村副主任郑承泽与宁德市乡村CEO虞一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聆听革命先烈事迹,感受语言在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乡村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研,大家发现,村民虽具备一定的普通话交流能力,但在实际表达中,老年人群易受方言影响,存在非标准化发音等问题。多数村民表示,普通话不仅是生活交流的工具,更是外出就业、发展文旅的重要桥梁,愿意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调研团还采访了浦源镇政府干部兰育萍、党委宣传委员汤载群。兰育萍介绍,政府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年轻人返乡教老年人普通话等方式进行普通话普及,此外,为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及文化项目落地,推出了包括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及返乡创业者培训等扶持政策,以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汤载群分享了浦源镇的“红领巾义务导游队”的推普创新举措。该举措依托鲤鱼溪景区深厚的鲤鱼文化底蕴,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又推动了本土文化的传播。多年来,小导游们生动鲜活的解说成为景区一大亮点,也让鲤鱼文化广为人知。至今,该队已发展到1000多名成员,累计服务游客超过50万人次。
普通话还能玩着学
如何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针对乡村儿童,“言耕者”团队成员在浦源镇云山小镇和溪坪村的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中,化身“小老师”,带来了包括诵读经典、绕口令、你画我猜、萝卜蹲等寓教于乐的推普课,同时引入了公益游戏《普通话小镇》。孩子们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闯关式”学习,对着手机朗读字词诗歌等。系统则在即时生成语音分析报告,精准指出用户在舌尖音、前后鼻音等发音难点。“这个游戏太好玩了!我还要再玩一次!”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有效激发了乡村儿童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用语言探索更广阔世界的种子。
“普通话+直播”赋能产业振兴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直播带货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了帮助本地群众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更好推广家乡产品,团队开展了“普通话+直播”实践活动,于7月15日上午在浦源镇政府会议室组织直播培训,面向政府工作人员、返乡青年及村民代表,讲解直播流程、主播表达技巧和规范,特别设置了绕口令训练和家乡介绍的模拟口播训练,帮助大家在互动中掌握标准发音,提升用普通话讲好周宁故事、推介当地特色景点与特产的能力。
当天下午,团队在浦源镇鲤鱼溪畔的周宁县花鲤小镇人才驿站云端壹号民宿与本地返乡青年创业者福建海雾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徐仙仙、中级茶画师阮诗洋、自由职业者陈禹一起共同开展了2小时的“我的家乡我代言”直播实战。直播围绕高山海雾茶、茶画文化及地方特色农产品,现场演练直播话术、推广技巧,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累计获赞2.2万人次,吸引众多线上观众关注,探索了“普通话+直播”与产业振兴的有效结合路径。
用好新媒体矩阵,讲好非遗故事
浦源镇的鲤鱼溪“护鱼习俗”是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助力地方文旅发展,“言耕者”团队与浦源镇党委宣传委员汤载群一同围绕鲤鱼溪景区鱼冢、真趣桥、风雨廊桥、郑氏宗祠与汇景亭等代表性景点,共同策划并拍摄普通话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和H5,每天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方式进行推普志愿行动的宣传,助力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播。团队成员运用无人机、同期声录制和配乐,以普通话和方言对比解说的形式,推广“人鱼同乐”的生态理念。团队成员王天宇表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浦源镇非遗的关注,让非遗‘火’起来。”
“村晚”文艺演出融通城乡
活动最后一天,团队在紫云村共享舞台举办了推普助力紫云“村晚”的文艺表演。节目涵盖AI红色诗歌朗诵《普通话中的中国模样》、周宁特色茶画体验、1987版《红楼梦》经典影视配音秀、相声《普通话——美食篇》、推普主题改编rap、吉他弹唱《晴天》、歌曲《你曾是少年》、绕口令挑战、舞蹈串烧等。同学们以青春活力和乡土情怀,为村民们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普通话成为了连接大学生与村民情感的纽带,也成为乡土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桥梁。这场特别的“村晚”,让推普行动真正融入了乡村的烟火气,实现了文化振兴与语言推广的同频共振。
一周时间,通过交流,团队不仅了解到当地返乡青年在创新创业、传播家乡文化过程中普通话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更感受到他们扎根乡土、建设家乡的热忱与坚守。
虞一为认为,大学生们的推普乡村振兴实践为紫云村注入了新鲜活力,既帮助当地村民提升沟通能力,又通过多种形式带动语言对当地文旅、乡村经济发展的赋能,展现了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的新可能。
宁德市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周宁县花鲤小镇人才驿站负责人许神球提到,此次大学生们的实践不只是大学生将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单向输出,更是一种双向赋能:同学们在田野中找到了专业知识应用的场景,乡村则获得了人才资源和创新思维。
实践团指导老师、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李宗泽说,学生深入一线,在行走中真切感受祖国河山,延伸普通话对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的价值,在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专业能力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双向提升。
实践团指导老师、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周婷表示,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推普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用镜头和笔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的传播力,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图片由戴明远、孙雨彤、王璟怡拍摄